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康樂園 » 閱讀 » 貧窮人的台北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貧窮人的台北
是一個希望重建貧窮者主體性的倡議行動。


建立主體性即是希望消除貧窮污名對身處於貧窮狀態人的傷害。

但我們無法透過大聲疾呼:「你不要污名化別人」來袪除污名。而是要讓大眾看見,受污名者與自身的共同性,更加理解污名的成因,才有會有袪除污名的可能。

貧窮狀態中被污名化行為,一大部份來自對於「心理需求的匱乏」。因為是心理需求,所以比肚子餓、生病等等具體需求更令人難以察覺,於是容易被忽略與誤會。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中,提出三個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勝任感(Competence)|
感受到有完成任務的能力與信心。

|連結感(Relatedness)|
從人與人的互動中感受到相互的理解與關懷

|自主性(Autonomy)|
感受到行為發自內心,而非源自於各種外在的壓迫力量。

這三種需求如果能滿足,將會對個人發展與進步形成正面的影響,反之則會可能會出現零碎化/反作用/疏離等自我問題。

這裡有個奇怪的地方,為什麼三種匱乏不是直接對應到前面所述人的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呢?

因為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彼此連動,如果未能滿足其中一個,也會使另外兩者無法被滿足。

而匱乏產生的現象,通常也不只是反映單一的需求。

所延伸的補償性行為,也不只單獨補償某種需求。

因此,圖中所指出的匱乏,是都市貧窮者常出現的現象,並混合這三種匱乏狀態。

———————————————————

*勘誤*

「人際連結的匱乏」描述文字應為:
一個經濟能力不足以跟朋友聚餐、旅行的人,可能會缺少與同儕相處與建立關係的機會。

【著名的老鼠樂園實驗】

早期的成癮研究,多來自於一個實驗:將一隻老鼠關在籠子裡,提供清水與裝著嗎啡的容劑,最後老鼠都會吸食毒品而亡,確定了早期成癮的論述。

1970年心理學家亞歷山大,質疑這樣的研究,到底是嗎啡自然的使老鼠上癮,還是孤獨與無聊讓老鼠吸食毒品。

因此他設計了一個老鼠樂園,提供充足的食物、伴侶與娛樂,最後發現這個老鼠樂園的老鼠都沒有成癮,嗎啡幾乎完全沒有被使用。

這個研究結果被《追逐尖叫》的作者約翰・海利引用,下了一個結論:「上癮的成因並非藥物本身,而是痛苦的環境與缺少連結。」

* 補充
1996年,墨西哥學者皮泰利多次重複老鼠樂園實驗,未能成功複製其結果,指出了亞歷山大研究的限制。但皮泰利認為既有數據仍然能成功推翻「哺乳類自然受毒品吸引」的假說。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例子:本懶人包作者之一,常有去學校分享的經驗,常會遇到許多學生在台下睡成一片的情形。

這時作者就會開始批評台下的學生不努力、不認真,也不尊重講者。

暴力過度的評價即為一種言語上的暴力。

批評雖然會讓學生暫時醒來,卻只會讓本來已經不太尊重作者的學生更不尊重作者。

* 補充
在學理上,自我決定理論並不把自尊(自我價值感)看成基本心理需求,而是是三種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後的自然心理狀態

所以低自尊、自我價值感匱乏可能是因為自主、勝任、連結任何一種需求的匱乏。
我們都知道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華盛頓小時候是個誠實的孩子。

但他也是個有安全感的孩子,因為他講實話的時候手上還拿著斧頭(被毆)

當許多貧窮者談論自身困境時,會因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偏見,而被質疑是否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或有某些不好的行為,所以才會陷入貧窮。

在無法為自己有效的辯護時,謊言就成了無可奈何的自我保護方式。

每個人都有心理需求匱乏的時候,有時候沒有選擇,而選擇速效卻有害的補償性行為。

只聚焦於個人不好的行為,而未能察覺背後的需求,會錯失許多連結的機會。

如果在此刻,身邊的人可以辨識補償性行為,並給予協助而非懲罰。

那每個人就有機會不在落入困境時繼續向下墜落。

___________________

|懶人包製作|
洪宇萱
 
|懶人包企劃|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