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教兒育女 » 你瞭解4-6歲的小孩嗎?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你瞭解4-6歲的小孩嗎?
語文的發展

在字彙、句子的長度和複雜難度上,都比以前更為進步。句子中所使用的助詞、副詞、介詞、連接詞、感歎詞及量詞等用語有增加的趨勢。

語言上的進展,使得幼兒在控制行為、接納他人的指示、自我表達和與他人溝通等能力上也大大擴展。

能記住自己家的住址。

能接電話,並傳達簡單的訊息。

喜歡聽故事、有韻律的兒歌,開始能意會一些簡單的幽默及笑話。會創造新故事或替舊故事編一個不同的結尾。

邊做邊說的現象在四歲半、五歲之後有降低的趨勢。有些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以語言,思想控制行動的能力是由外頭(邊做邊說)而內穩(邊做邊在心裡盤算)逐漸發展而成的。例如常見的團體遊戲「老師說」:「老師」可以給任何指令,如「用手摸你的鼻子」、「把左手放在頭上」等,但只有在附加上「老師說」時,才可以做這個動作。如果沒加上「老師說」而照做的話就算錯。四歲以下的幼兒玩這個遊戲時,往往很容易犯錯,他們的行動很容易受聲音本身影響。四到六歲之間,這種辨別、控制能力有相當大的進展。這種能力會影響到幼兒其它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及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執行計劃的能力。

認知的發展

分類能力

四歲的幼兒能夠按照物體的屬性作簡單的分類。例如給他們三張圖片:各為一隻貓、一隻狗和一輛火車,四、五歲的幼兒已經能選出火車為三張中的異類,而貓和狗可以歸為同類。但是若要求他們對選出的貓和狗的圖片給予一個名稱時,就很少能答出來。

數概念

給幼兒二十塊積木(其中紅色三角形、藍色三角形、紅色正方形、藍色正方形各五塊),要他們把相同的放在一起。更年幼的幼兒們往往會把一紅一藍配在一起,或把一塊三角形放在一塊正方形上面做成一個房子。大部分四歲的幼兒都能按照顏色或開頭來分類。有些經過嘗方式,能成功地同時考慮顏色及形狀而分為四堆,可是若問他們:「我們能不能把紅色三角形及紅色正方形混為一堆?」「它們為什麼中以放在一起?」他們雖然在操作上能夠區分這些都是紅色,但是卻未必能回答以上的問題。若問:「紅色的積木多還是紅色三角形多?」很多幼兒會回答「一樣多」。因為他們很可能只把「紅色三角形」與「所有的紅色三角開」與「紅色正方形」來比較,而不是把「紅色三角形」與「所有的紅色積木」比較。這表示:這個年齡的幼兒在操作上可以作單項或多重分類,但是對於類別之間的層層關係還不能完全掌握。

給四、五歲的幼兒一堆長短不一的竹棒,要他們像樓梯一樣從最短的排到最長的數目少的時候還可以,一超過四、五根就可能有困難。五、六歲的幼兒一再嘗試以後,有些或能成功,但如進一步要求他取出第三短或第三長的就未必能順利執行。

這些現象也表示:雖然很多四、五歲的幼兒都能數數到十,甚至到一百,但是對於數的概念仍在發展中。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給他們五朵花分別插在五個花瓶中,問他們:「花和花瓶是否一樣多?」他們都會說「一樣多」,如果把花瓶中的花拿出來放成一堆,再問:「現在花和花瓶是不是一樣多?」,大部分四歲的幼兒可能都會認為「現在花變少了」。因為這個年齡的幼兒判斷多少很容易受長度的影響。部分五歲的幼兒在數過之後,雖能會發現仍然一樣多。更大的幼兒就會覺得「這個總是真是荒謬,不用數就知道,剛才一樣多,現在當然還是一樣多」。

空間概念

在空間觀念上,如果要四歲的幼兒造一個與模型等高的塔(此模型放在一張矮椅子上),他們懂得用手或木棒幫忙測量,而不會像年幼的幼兒用猜的,但是他們往往會忽略起點高低上的差異,一心想造一個從地面算起與模型等高的塔。五歲的幼兒較能超越這一點,但在測量時,則往往忽略了他所用的測量單位(如手的伸展)必須保持一致。

幼兒的空間觀念也表現在他們的繪畫上。如果四歲左右的幼兒畫一座山,山上的樹木、房子、人物通常畫成與山坡的斜度在直角,而不是垂直於地面。五歲左右的幼兒在玩沙的時候,知道要把電線桿(木棒)插成與地面垂直,但是在他們的繪畫當中,仍免不了受山坡斜度的影響。

時間概念

在時間概念上,他們還不能把年齡與體形大小的關係完全分開。他們認為大的東西必然也老些;停止生長的東西在年齡上就不再增加。譬如讓幼兒看兩張不同種類的樹的圖片,而其中一棵較為高大,然後徵求幼兒的意見,看看他是否能根據圖片來判斷哪一棵樹的年紀比較大。四、五歲的幼兒可能很快會說大的那棵比較老。更大的幼兒則認為:不知道兩棵樹是什麼時候種的,根本無法作答。

以上種種描述都表示,這個階段的幼兒對於時間、空間、數、物體的類別等重要概念,都已具有某種程度的直觀上的瞭解,但是他們的判斷仍然受眼前的知覺現象主宰,而不是根據推理,往往只注意到一個個分離的最後結果。而忘了把前後轉變的過程也考慮進去。例如:給他兩排糖,各八顆,在他面前由其中一排拿掉一顆,他一定馬上知道哪一排少了;如果再放回兩顆,他知道多了;但如果部:「現在這一排比另一排多幾顆?」很多幼兒會答:「多兩顆。」

因果概念

這個階段的幼兒都很喜歡童話故事。童話中的萬物都是有生命、有感覺、富有人性的。對這些幼兒而言,他們本身的世界觀和因果概念,就跟童話世界有許多類似之處。

例如:「太陽知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晚上?」

「知道,要不然太陽怎麼都是在白天出現泥!」

「天上的雲是活的?」

「是,因為它會遮太陽。」或「雲它不是會飄到東,又飄到西嗎?」

「河裡的水是不是活的?」

「是活的,因為會流動。不流動時是在睡覺。」

「天上的雲,河裡的水知不知道它們要飄(流)到那裡去?」

「不知道,因為它沒有眼睛。」

現在的幼兒多半比較是就具有相當現實性的常識,這可能是由於父母、老師的傳授。但如果不斷的追問,就會發現在他們真實的瞭解層次中,多少混有類似以上所描述的傾向。這個階段的幼兒,非常渴望瞭解他們不懂的事,常常問問題,而許多重要的概念及對世界的認識,都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形成。

社會化過程的發展

自我概念

幼兒在一歲半、兩歲左右,開始有模糊的自我概念出現。這種自我認識隨著其它認知上的進步繼續發展,到了四、五歲,自我概念仍不夠成熟,無法達到內省的地步。這一點我們不難從四、五歲的幼兒常常互相自我吹噓、炫耀中看出來。這種要贏得別人的感情和讚美的自我肯定的需要會促使社會給過程更容易進行。例如:四、五歲的幼兒為了贏得別人稱讚他是「好哥哥」、「好姐姐」,領略扮演哥哥、姐姐的驕傲,他會慢慢地減低對家中新生兒的妒忌,進一步去接納小弟弟、小妹妹。

溝通能力

懂得輪流,能夠有某種程度的相互協調,能夠和其它小朋友作真正互動的遊戲。但是在與他人溝通,掌握他人的觀點、思想、感覺等方面,仍有不足。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兩位小朋友一組,每人各有一套不規則開頭的積木,兩中間用屏風隔開,甲方小朋友選出一塊積木,然後描述給乙小朋友聽,讓乙猜出甲選的是哪一塊積木。結果發現,這些幼兒還不能有效地把訊息傳給對方。因為他們常常使用一些只有自己聽得懂的線索,並不考慮對方是否聽得懂。

類似的情形是,要求幼兒把他聽過的故事複述出來,結果他們往往隨興所至地編說,甚至忘記交代重點,使聽的人不容易完全聽懂。

人際關係與道德發展

按照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四、五歲正是產生戀母情結,進而認同父母,將父母的道德規範內化成為自己的「超我」的時期。對幼兒來說,絕大部份的道德規範是外來的,是由父母、老師等成人給他們的,而不是他們從自己與別人相處的經驗得來的。為什麼幼兒們會服從、接受,甚至認同這些規範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主要是來自幼兒對這些訂定規範者的尊敬感,這種尊敬感是由感情和畏懼交織而成的。幼兒由於本身能力和經驗不足,再加上對成人有著「不可或缺」的依賴心理,他們與成人的關係很容易會混合著愛與畏懼的情素,這種情素正是產生認同的原動力。

在這時期,還不能瞭解許多道德規範的真義。例如:他們知道說謊或偷竊是不對的。但為什麼不對?大部分的幼兒只能說「因為那是壞行為」、「會變成小偷」、「會被警察抓抓去」。我們曾作過一項小研究:給幼兒們看一組圖片,內容是描繪「小明經過食品店時,看見裡面有許多可口的糖果,就偷了一包逃走」的情景。我們要小朋友試想小明當時的感覺和可能採取的行動,結果有不少小朋友表示小明會很高興,因為他偷到了一包糖,而且他會在到家以前快快地把糖吃掉;大部分小朋友則表示小明會害怕,怕被別人發現;只有少數的小朋友表示小明會發現自己不對,偷偷地把糖放回去。

在這時期,對「什麼才是公平的」已有初步概念。例如和上述同一個研究裡的另一個情意描述是:一男一女雙胞胎一起玩過玩具之後,媽媽只要女孩子去收拾,認為男孩可以不必做。結果聽了這個描述後,除了少數之外,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反應「這是不公平的」。其中,有大半小朋友表示如果他是那個男孩,他會幫女孩收拾玩具;其餘則表示他們會因為不必收拾玩具而感到高興。

在這時期,會遵守父母所訂定的規範。另一個實驗是對小朋友說故事:「小華很喜歡爬樹,有一天被媽媽發現了媽媽說爬樹很危險,要小華答應以後不再爬樹。可是那天下午,小華心愛的小貓爬上樹後不敢下來在樹上喵喵求救。小華想去救貓,但又想起已經答應媽媽不再爬樹了;小華該自怎麼辦?要不要去救貓?」絕大部分喜歡貓的小朋友都表示要去救貓,差別只是在要不要向在人求救或事後才告訴媽媽。其中,表示不要讓媽媽知道的佔多數。那些會告訴媽媽的小朋友都認為只要跟媽媽說是為了救貓,媽媽就不會生氣了。由此可見,幼兒是否能據實以告,遵守訂定的規範,可能與父母獎勵懲的標準及執行的方式有關。

父母該為幼兒做些什麼?

擴大學習的定義

並不是只有上課、做作業才是真正的學習活動,其它的全是與進步無關的遊戲。其實,許多發展之間都是相互有關的,例如:掌握數的概念與幼兒操作物體的經驗有關;鼓勵幼兒自己說故事,有助於幼兒的表達、邏輯思考和體會他人觀點的能力。父母應該在瞭解和愛的前提下,為幼兒安排豐富而有利的學習環境,擴大他的學習範圍。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所學到的,將會環境比刻板的、嚴肅的、局限的學習活動來得多且有效。

多陪幼兒從事各種活動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由有經驗者在旁適當的指導,那麼,學習成果將會比任其自然發展、自己去摸索來得快又好。在學前階段,父母正是最好的指導者。只有平常多和幼兒一起參與各種活動,才可能瞭解哪些活動最適合幼兒、最能引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對幼兒的發展最有幫助。在共同參與的同時,父母還能察覺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及進步情形,分享幼兒成長的喜悅。

配合幼兒的發展程度去指導學習

現在很流行把幼兒送去學鋼琴、舞蹈、繪畫,甚至教幼兒寫字、學英文,這些是否真對幼兒有幫助呢?與其勉強幼兒學會幾隻簡單的舞,不如加強他整體的韻律感,能把音樂節奏、感情、想像力和身體的動作配合起來。因此,父母在指導幼兒學習時,必須要先經過明智的判斷,選擇能引發幼兒之學習動機,並能配合幼兒發展的學習活動。不要揠苗助長,以免反而有礙日後的學習。

針對特定的行為來獎懲

避免像「從沒見過像你這麼聰明、漂亮的幼兒」或「怎麼這麼笨,什麼事都做不好」這類籠統的、人身式的稱讚或攻擊。因為,太多虛浮不真的評估容易讓幼兒變得虛榮,等日後不再有這類的恭維或幼兒自己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時,會無法適應。負向的攻擊話太多時,也會傷害幼兒的自遵,降低他的自信,他甚至會乾脆以「壞幼兒」來贏取注意。因此,父母施以獎懲時,必須指出幼兒當時的特定行為,例如:「你畫得真好看」或「不可以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

作好入學前的準備

幼兒入學後是否能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是否能跟得上學習的進度?是否喜愛學校的生活……等,往往對他日後一生的方向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在入學前,父母最好要讓幼兒有與他人相處、參與團體的經驗和能力。同時,也要讓幼兒養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能集中注意和有自律能力等。以適應小學階段較規律的課程安排。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2查看名單


生仔唔知仔心肝.
唉.........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要慢慢消化 ~
祝未上樓朋友早日上心水樓;祝已上樓朋友安居樂業!
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或分享, 建議大家在適當分區建立帖子。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努力中...
~~ 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從實際出發,對自己負責!~~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瞭解4-6歲的小孩....不瞭解
因為不太了解自己個囝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根本不知到他脑袋里在想些什麽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這是很大的學問


好长好长,父母们一起学习了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