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聊天室 » 打工仔女 » 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他們的日子是這樣過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他們的日子是這樣過




文、攝影:吳承紘|圖表、插畫:吳念芯|影片拍攝:程兆芸|影片監製:李漢威|動畫製作:高敏嘉、游子慧|題字:江芃瑾

第二篇我們談了全球自90年代已然形成的「青年薪資折扣(youth wage discount)」趨勢,以及台灣教育程度不能保證較高薪資、與「22K天花板」政策的現象後,在這一篇當中,我們想要探討厭世代為什麼會被錢追著跑,在經濟壓力下過著看不到未來的生活,他們的薪資從起薪22K到10年資歷的40K都有,但是否一樣地捉襟見肘?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試著比較北中南不同城市厭世代的收支狀況,並且了解北中南的城市是否真的有物價上的差距,而這也將會影響厭世代選擇工作的考量。

首先從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105年家庭收支調查》當中「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來看,不同縣市的消費水準是否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厭世代的生活。

2015年台灣地區平均每月消費支出是20,421元,這個數字已經非常接近「22K」。接著我們來看貢獻台灣整體勞動力達7成的六個直轄市。

在首善之區台北市生活,則每個月平均需要花費27,216元,全國最高,22K根本無法在台北市生活。鄰近的新北市則是20,315元,以目前就業市場當中的主力——大學畢業生的起薪27,655元來看消費支出,畢業後在台北市工作等於每個月只剩下438元,徹底成為月光族。而新北市雖然可以多出7千元,但如果居住在新北市然後通勤到台北市工作,恐怕支出也會相當逼近台北市。

台中市、高雄市的月平均花費分別是20,281元、21,191元,22K同樣難以生存。但是到了桃園市與台南市,則是呈現不同的面貌:兩個城市的平均花費分別是19,845元、18,110元,相對生活成本較低,而根據勞動部的勞動力統計,這兩個城市的勞動力僅佔台灣整體數字的17.5%,而雙北與台中、高雄的勞動人口則是佔了全台的52%,所以接下來,我們將呈現四位分別在北中南的年輕工作者,透過描述他們每月最真實的生活場景、消費概況,勾勒出「厭世代」真實樣貌。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個案一:麵包師傅王隆甫

我和33歲,剛起床不久準備上班的麵包師傅王隆甫,在通化街一家標榜正宗台南意麵的小吃店坐下。禮拜二晚上六點半,街上的人潮因為陰雨而顯得稀稀落落,但麵店卻是人聲鼎沸坐無虛席,我們只能側身坐在騎樓另外擺設的座位區,眼前是馬路,身後則是來來去去的外帶客人。

我們點了一大一小兩碗意麵,一份燙青菜,一份粉肝,很快地擺了半桌。

「別客氣,加菜。」我說。

會這麼說是有原因的。由於現在是大夜班,因此平常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王隆甫的平日三餐除了早餐公司由供應之外,午餐基本上在睡夢中解決,晚餐則為了節省時間而外食。晚餐內容千篇一律:便利商店的便當加飲料,每餐控制在約100元以內。但因為吃的晚,所以通常還會有公司的宵夜。因此,即使租屋處距離通化街這樣一個吃食方便的地方不算太遠,到餐館或小吃攤好好吃一頓正餐,對王隆甫而言仍是難得的「小確幸」。

其實,我對他4萬元的收入卻生活拮据感到疑惑,4萬元對一般上班族來說算是不錯的收入,但從王隆甫每月的收入與支出來看,我才了解原來4萬元也有可能成為月光族。


王隆甫目前的收入為4萬1千元(本薪3萬5千元,6千元為每月的兼差所得),而他位於和平東路三段(原軍功路)的租屋處,每月房租9千元,電費加上水費共1,300元,租屋成本便已經佔去10,300元,將近收入的四分之一。其他的開銷方面,必要的行動電話、每天通勤的機車基本開銷共3千元,加上助學貸款5千元,幾乎去掉收入的一半。

剩下的22,700元,扣掉每月控制在7千元上下的食物費用,再加上5千元孝親費,則剩下10,700元可以作為其他支用。如果扣掉每月撙節下來的娛樂費約2,000元和林林總總的個人用品,每月王隆甫就只剩下3,200元可以作為儲蓄或彈性使用。以台北市平均每人每月的支出為27,216元來看,王隆甫的每月支出就差不多是在這個水準上下。

所以,王隆甫每月的娛樂活動就是看個電影,偶爾出門走走或看個展,就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了。

從王隆甫收入與支出的結構來看,居住與食物的費用佔了將近一半的支出,而每月剩餘的收入只有三千多元,無法稱的上是財務安全,更不用說對未來的投資。如果王隆甫沒有兼6千元的打工,生活將會更拮据。但即使薪水超過4萬元,仍過著被「錢追著跑的生活」,王隆甫形容。


【影片】王隆甫:我要成為一位麵包師傅,會一直走下去

那麼,如果月薪4萬元以下,在台北租屋工作的上班族,面臨的又會是怎樣的光景?


個案二:行銷專員李芸樺

外型亮麗,穿著樸素的李芸樺(化名),22歲,國際商務系畢業後不久在一家公司擔任行銷專員。每月的收入為本薪23,000元,加上1萬元獎金共3萬3千元。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由於李芸樺對公司每月1萬元的「獎金」沒有安全感,所以在這次的專題受訪者當中,雖然她的收入是25歲以下最高的人,但她仍不敢消費。比較奢侈部分的大概就是她在捷運附近1萬元房租含水電費的套房,佔總收入的三成,以及每月1萬元的餐費。李芸樺解釋,餐費會花到1萬元,主要是將聚餐的費用算進去,包含與男友約會的費用,「不然我其實吃的不算多」,李芸樺說。平常她的三餐費用大都落在80元上下,中午則與公司同事一起訂便當,費用約85元。晚餐則大多是水餃、麵食加一份湯共約70元。扣掉每月固定的返鄉車資,以及必要的交通與手機通話費等等支出,每月結餘約在4,100元左右。而李芸樺每月的娛樂預算,除了聚餐之外約2千元左右,沒有太多的休閒活動。


面對這樣的生活,即使從高雄北上求學四年已習慣台北的物價,但李芸樺仍然覺得進入職場後像是場「震撼教育」,第一次感受生活的現實壓力。

和4萬元的薪水比起來,3萬出頭的薪水同樣沒有太多的休閒娛樂,也沒有太多的存款,薪資幾乎都被居住和食物的支出所佔去。唯一的本錢是年輕。至於什麼時候可以脫離這樣的生活,李芸樺看得很開。「至少等試用期過了再說吧!」她笑著說。

個案三:計畫助理林秋容

「台北居,大不易」已經是一種生活「常識」,連帶地也影響了厭世代是否在台北工作與生活的意願。從前面提到的《105年家庭收支調查》來看,台北市每人每月27,261元的平均支出,就已經比「22K」高出甚多,甚至比貧窮線27,235元還高。如果沒有三兩三,很難在台北生存,從王隆甫和李芸樺的例子就可以印證,更別說那些收入比他們還低的其他厭世代。

如果台北居大不易,那麼出了台北之後生活成本是否會比較低,生活品質也比較好?

在學術機構擔任一年一聘的計畫助理,今年30歲的林秋容(化名),同時也是一位業餘的國標舞者。

來自南投的林秋容,因為工作的關係選擇在台中火車站附近租套房,每月房租8,500元,加上水電費剛好1萬元,佔了總收入將近三成(28%)。「當初我還住過八千九,火車站附近用木板隔間的房間呢!」林秋容補充,「因為一個人在外生活,我每個月的支出都算的很清楚,」林秋容笑著一筆筆算給我看。餐費部份,林秋容每月的預算約8千元。

我好奇的部份是,三餐的成本與台北相比是否比較低廉?細看每餐的花費,早餐三明治和蛋餅最貴45元,麵包有時是80元,午餐的便當也需要100元上下,跟同事吃合菜則是140元。如果選擇便當,價格則是從最便宜的65元到120元都有,麵食偶爾也會有140元這樣的價位出現。因此,從帳面數據來看,雖然台中市每人每月平均支出是20,821元,比台北少了6,395元,但從林秋容的例子來看,租屋與外食的成本卻不見得比台北低。然而,台中地區某些工作的薪資卻很忠實地反映出城鄉差距。


「到台中找工作,一開始是找一些出版社。因為我很直接,所以都直接問薪水是多少。編輯就是22K或23K,業務高一點,25K或26K,業績獎金就看你的能力。但心裡想這樣的薪水怎麼在台中過活?」林秋容描述當初找工作的過程。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由於所學的是教育相關科系,因此即使擁有碩士學歷,在台中的工作機會仍是有限。在收入的考量之下,林秋容最後選擇報考聘僱制計畫助理的工作,因為薪水是按照學歷敘薪,可以到3萬以上。

按照教育部的敘薪標準,林秋容的月薪是36,050元,每月支出扣除房租與餐費後剩18,050元,但因為每個月的舞蹈課以及比賽的開銷平均就需要8千元,加上學貸4千元,最後剩下6,050元。但林秋容還是很努力地每月固定存下3千元,然而有時候也會有透支的情況發生。但為了成為職業國標舞者的夢想,林秋容以跳舞為第一優先,想辦法縮衣節食。

「我想要跳舞一輩子。」林秋容說。


個案四:NGO專員黃瑋隆

出了台北,如果仍是在都會區生活,似乎沒有比台北好些。那更南的高雄市呢?

2015年高雄市每人每月支出為21,191元,在六都之中僅次於台北市。純粹以數字來看,高雄市的生活成本似乎反而比台中更高一些。不過,由於2011年高雄市與高雄縣合併升格,如果單純看合併前的數據,高雄市為19,634元,高雄縣是14,497元(2010年),合併當年的高雄市則是18,100元。而升格前的台中縣,則是14,522元,反而較高雄縣為高。「越往南物價越低」,這個刻板印象在城市裡似乎並不成立,但六都以外的縣市則大致呈現這樣的分佈。

目前在NGO上班,27歲的黃瑋隆月收入為32,000元,以研究所畢業的學歷來說,在高雄市算是不錯的薪水。支出方面,黃瑋隆雖然住在家中,但因為需要負擔公寓管理費和水電瓦斯費,所以每月的居住支出為4100元。三餐則大多外食,每月控制在9千元。居住與三餐費用佔去13,100元,加上必要的通勤費用(機車)2千元以及通話費699元,幾乎是收入的一半。黃瑋隆特別提到,高雄市區外食的費用越來越高,簡餐大多要90元上下。雖然走遠一點可以找到比較便宜的餐館,但也不可能天天光顧。同時,中午出去吃飯也得留意時間,因此食物方面的支出並不會比北部便宜太多。



從黃瑋隆的例子可以發現,三餐與居住的支出佔收入比例,高雄與台北、台中其實不會相去太遠,除非是在鄉鎮地區生活。而高雄市區的薪資比起台中或台北,行情又大約是如何?黃瑋隆中山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曾在人力銀行上找工作,從行政、海運業務助理等等都找過,台北地區的薪資平均大約28K,但同樣職務高雄大約23K,甚至有些工作還不一定有勞健保,與林秋容在台中求職的遭遇類似。考量薪資差距和生活成本,黃瑋隆最後還是決定在高雄就業。而選擇住在家裡也是為了省錢,雖然黃瑋隆一直很想在外租屋,但考量相關的成本,最後還是決定留在家中。

黃瑋隆的月薪扣除必要支出後,其餘的支出則以保險費與娛樂費最多,都是5千元。不過,黃瑋隆對於這5千元的娛樂支出感到有些在意,連忙解釋這是每月固定會和住在台中,論及婚嫁的女友約會的交通與相關費用。扣除這些支出之後,每月黃瑋隆結餘2,700元左右。即使32,000元的收入在高雄與其他同學相比算是不錯,但黃瑋隆基本上仍是縮衣節食,而這還不是他最困擾的事情。

由於準岳父希望他可以擁有房子再談結婚,而他很努力地算了算,如果以現在這份工作的薪水,他得要等到40歲以後才有可能存到房子的頭期款。

「這樣我還要結婚嗎?」黃瑋隆絕望地說。


【影片】黃瑋隆:我不想像上一代一樣,為了賺錢犧牲自己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租屋與外食成本南北逐漸拉近,薪資明顯存在差距

從這四位厭世代的每月收支來看,如果不是專業程度高,如醫師、律師,會計師與工程師等師字輩的職業,或軍公教人員與特許行業的員工,北中南的薪資的確存在差異,但生活成本卻是越來越接近。雖然四個人薪水都突破三萬,算是相對高的薪水,但租屋的成本都落在三到四成之間,比例不能算低。而很明顯的是,雖然黃瑋隆狀況算是特殊,但如果住在家裡,就可以省下將近一萬元的租屋成本,甚至是伙食費用。

所以我們可以歸納出這四人的共同點是:

  • 除了黃瑋隆之外,北中南租屋成本沒有太大差距,都佔收入3到4成。(除非找比較偏遠的房屋或雅房)
  • 無法有太多儲蓄,除非完全沒有娛樂,或將其他諸如孝親費和保險費取消,才有可能存超過1萬元。
  • 伙食費用接近,大多在8千至1萬元間。
  • 南北外食成本正慢慢接近。
  • 南北薪資出現差距,若差距無法承受房租,則可能會放棄台北市就業。

如果這樣的狀況繼續下去,對厭世代來說,未來很有可能不是「台北居,大不易」,而是「台灣居,大不易」,接下來的第四篇,我們將針對這四個個案所呈現出的共通性,進一步討論「觀念」與「政策」所造成的禁錮。

核稿編輯:楊之瑜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我們現在在哪裡?



文、攝影:吳承紘|圖表製作:吳念芯|影片拍攝:程兆芸|影片監製:李漢威|動畫製作:高敏嘉、游子慧|題字:江芃瑾

他們是1990年代、民國80年前後,啣著滑鼠出生,素質最優秀的一代,卻也是在變化劇烈的年代中,徬徨、不安,疲憊地尋找光亮的「厭世代」。

這樣的厭世感,是對處於貧流層低薪生活的反諷,不悲觀,卻也無法樂觀。


「不樂觀的話,就走不下去了。」 今年33歲,已經在烘焙業工作三年的王隆甫,平靜地說著。

三年前,原本在企業裡擔任資訊人員的王隆甫,毅然決定離開資訊圈,找尋未來的職業與人生方向。熬過每日12到14工時的學徒生涯後,好不容易終於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麵包烘焙師傅。但即使已經晉身「師傅」階級,隻身在台北租屋,每天超過10小時的工時,4萬元的薪水仍是收支勉強打平。面對未來,他雖然比以前篤定,卻也有著不安,偶爾還有些「厭世」的情緒。

「當然所謂的厭世不是那種真的要怎樣的厭世,是一種疲憊,不安定的感覺。」王隆甫笑著解釋。

「所以,不樂觀的話,要怎樣繼續走下去呢?」

像王隆甫這樣20到34歲,啣著滑鼠出生且擁有台灣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素質,日日在街上與我們擦身而過,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陌生人,佔了台灣整體受雇就業者人數的36%,是撐起台灣經濟的重要基礎,但他們卻疲憊而「厭世」。原本應該是發光發熱的年輕一代,因為低薪而失去夢想的力量,對未來充滿徬徨,隱隱的不滿無從抒發,只能在不友善的環境裡想辦法找到出口,擺脫這一切。這樣的年輕人,我稱他們為「厭世代」。

blob:https%3A//www.dailymotion.com/c1b29aae-39bf-4d0c-8fa7-25e5769155f1

根據主計處最新的2016年5月公佈的「人力運用調查報告」,月薪3萬以下的勞動人口中,20到34歲人數是137.9萬,佔了這個薪資區段總人數的45%。在平均月薪2.5萬以下的族群當中,20歲到34歲的人們,佔了4成。


絕對數字,讀來沒有感受,讓我們用主計處最新公布的「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來審視:

2015年台灣地區的最低每月消費支出是20,421元,若人身處在台北市,則是得準備一個月27,216元的消費支出,新竹市為24,313元,新北市、台中市與高雄市稍好,但也分別是20,315元、20,821元與21,191元。換言之,要在工作機會較多的大都市裡打拚,2.5萬的月薪讓年輕工作者捉襟見肘成為月光族,遑論儲蓄為接下來的日子累積打拚發展人生的資本。

台灣人均GDP,自2007年的58.5萬成長到2016年的72.7萬,排除受到金融海嘯影響的2008年與2009年,幾乎年年成長,這中間漲幅是24%;同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也高達12.8%。但是,薪資卻是另外一個故事。根據主計處統計,自2007年到2016年間,受雇員工薪資平均年減1.3%,扣除掉物價漲幅,這10年當中,實質薪資平均每年僅成長0.1%,也就是說,過去這10年當中,薪資幾乎是接近凍漲。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整體薪資環境的停滯不前,是整個台灣社會所面對的困境,但在準備接棒台灣未來的年輕世代眼中,那絲希望在眼前漫漫的未來裡,落在何方?

2016年5月20日,新任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最重要的,我要特別強調,我們的年輕人處於低薪的處境,他們的人生,動彈不得,對於未來,充滿無奈與茫然。」這不但是官方首次承認「青年低薪」,同時也讓這個爭議多年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成為年金改革之外的熱門議題。

「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一個國家的年輕人沒有未來,這個國家必定沒有未來。」對於青年的困境,蔡英文下了這樣的結語。 雖然蔡英文並沒有說明青年低薪的現象從何而來,也尚未提出具體的施政方向,但來自國家元首的「認證」,對厭世代而言意義自然是非常重大。

低薪導致年輕人在經濟壓力之下失去生活,過著被錢追著跑的生活成為厭世代,看不見自己的未來,甚至落入貧流層再也無法向上流動。厭世代將何去何從,我們將透過青年工作者與企業主、高階主管的訪談,加上政府統計數據與學者專家的研究,試圖揭露厭世代與低薪時代的圖像,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第二篇透過貧窮的定義與統計數據,初步描繪近20年來的經濟輪廓,以及爭議多時的教改形成哪些現象影響了厭世代。第三篇將以影像與文字真實且深入呈現厭世代的生活與工作樣貌,唯有深入了解厭世代的生活,才能理解他們為何痛苦,為何掙扎。第四篇是企業主與高階主管對於青年低薪的解讀,並提出他們的看法與解讀,可以了解企業主與厭世代雙方的異與同,找到可能的對話點,一同面對問題。在了解經濟背景,厭世代現身說法與企業主對於厭世代現象的解讀後,最後一篇將由學者與政策單位的總整理,並提出可能的藍圖。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畢業證書等於低收入場券?



文、攝影:吳承紘|圖表製作:吳念芯|影片拍攝:程兆芸|影片監製:李漢威|動畫製作:高敏嘉、游子慧|題字:江芃瑾

2016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明確指出「青年低薪」,我們的政府終於面對這個問題,雖然整整遲了西方世界兩年。

時間倒回2014年,聯合國旗下的國際勞工組織發表一份名為《就業中卻賺更少:年輕人合理薪資與最低工資趨勢》的報告,正式宣告「青年薪資折扣(youth wage discount)」趨勢的存在。

這份報告指出,少子化的趨勢意味著勞動市場中年輕人口供給量少,市場價格理應跟著拉高,但青年人與成人之間的薪資差距卻逐漸擴大。1996年,青年薪資佔成人族群的薪資是64%,到了2006年卻下降為62%,減少兩個百分點。在此同時,青年人口在整體就業人口所佔比重卻是逐年下滑,在歐洲從24%降到20%,北美從24%掉到23%,亞洲則是從34%減少到28%。

該份報告指出,忽視這樣的趨勢,讓政策制定者缺乏在分析青年就業市場時所需要的低薪指標數據,更無從判斷這種趨勢可能導致的種種後續效應。

這也點出我們在研究調查「厭世代」這段期間最苦惱的癥結點:如何定義「低薪」。

按照其他國家的作法,要了解低薪的界線在哪,就是由政府訂出一條明確的「貧窮線」,相關的研究與政府介入就由這條線而展開。然而,多年來台灣一直沒有制定貧窮線標準,僅有《社會救助法》當中針對「中低收入戶」與「低收入戶」,也就是以各地區最近一年「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為標準,定出「最低生活費標準」,並據此進行相關的救助工作。

以最新公布的各地區最低生活費標準來看,在中低收入戶部分,標準最寬的是台北市,只要每戶每人收入低於22,207元即為中低收入戶(另有不動產與存款的限制);低收入戶部分,標準最寬的同樣是台北市,為15,544元。然而,由於最低生活費標準是以家戶為單位,要幫助我們定義非獨戶的厭世代「低薪」,參考依據有限。

長期關注貧窮與所得分配議題,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的林宗弘則認為,要談台灣的低薪問題,還是得從最低生活費來看。

誠如我們在前言篇中所參考由主計處所統計的「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2015年台灣地區的最低每月消費支出是20,421元,各縣市當中,台北市最高是27,216元,其他主要城市如台中、高雄等地數字落在2萬到2.1萬之間,但20歲到34歲受僱工作者,卻佔了月薪2.5萬以下勞動人口的40%。

「你可以想像,實際上在這條線以下的年輕就業者人數還是滿大的,因為初次就業者的中位數就是兩萬四千多,當然他不是獨戶,所以也不會被歸到中低收入戶底下。但基本上他的收入就是中低收入戶,就是在貧窮線底下。」

「所以其實我覺得,現在年輕人的收入就是中低收入戶,就是貧窮線底下的生活。」林宗弘說,「應該說大多數的青年人已經面對(低薪)這問題,而且已經面對至少15年左右了,約2000年之後開始。」林宗弘直截了當地表示。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4、5萬(薪資)不算高,而且得要雙薪才能維持家庭。」林宗弘進一步說明。

那麼,台灣是怎樣從「台灣錢淹腳目」,變成現在的低薪台灣,讓七、八年級的年輕人成為厭世代?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給了我們另外一條線索:教育程度。該份報告指出,教育程度對薪資來說通常是正向因素,也就是教育程度越高,薪資也越高。同時對雇主來說,教育程度愈高的工作者理論上生產力愈高。但在台灣,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的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在1993年至2013年這20年間,從6.3萬人成長至22.9萬人,成長263%,碩士生則由1萬人成長至6萬人,暴增500%,大專以上畢業生總人數為31.3萬人。


但大專以上畢業生的薪資漲了嗎?根據「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動態查詢」資料庫的資料,2015年的大專生起薪為27,655元,較2000年下滑了1.3%,即使是碩士畢業生的起薪,也僅有3萬1千元左右。若將物價指數考慮進去,2013年的大學生起薪甚至較10年前倒退8.8%。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更慘的是為了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對就業所產生的衝擊,2009年由教育部推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也就是俗稱的「22K方案」,雖然立意良善,卻像是政府認證的企業給薪標準,為青年的起薪成長性硬是蓋上一層天花板,讓停滯多年的薪資成長更加雪上加霜。

薪資沒成長也就罷了,為了取得教育機會,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5年有兩成、近30萬名的大專院校學生申請了學貸,平均每個人年度貸款7.6萬,以大學4年總計約是30萬,一出校門就是扛著30萬的債務,當薪資不超過3萬時還可以緩繳,當薪資超過3萬時,若是家庭情況不符合緩繳條件,即刻就面臨每個月至少償還3000多元的壓力,若是人在台北市上班,以27,655元的平均所得來說,等於一畢業就落入貧流層,連溫飽都談不上,更談什麼未來?

當然,步出台北市,若是落腳在其他5個直轄市如台中、高雄,是不是就會比較好?這是我們在接下來的第三篇裡要討論的事情。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