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其他 » 六七暴動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1...4
支持鍵盤翻頁

六七暴動
程翔:本土意識始於當年 中央視左派如阿斗

半世紀前的六七暴動,程翔當年18歲,親睹暴動場面令他由同情工人變成否定左派。回顧過去50年,程翔認為六七暴動是香港步向資本主義的分水嶺,亦是首次令港人產生本土身份認同的事件。他又批評香港左派政治組織至今仍未見起色,對中央而言,它們雖是「親生仔」,卻又是「扶不起的阿斗」。


記者 梁佩珊

曾長駐香港的澳洲籍記者Richard Hughes以「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為書名形容香港,令港人感慨。程翔認為港人首次有「生於斯、長於斯」的身份認同是六七暴動後,「六七前港人係過客心態,係視香港為借來的家,因為原本長遠而言係想返大陸,暴動令港人明白現實政治係冇可能永久返大陸,於是建立以香港為家嘅身份認同」,而第二次及第三次形成港人身份認同分別是「六四事件」及「雨傘運動」。

他又指,港人以「獅子山精神」形容香港,而非以揚名國際的「太平山」形容,由於獅子山下由以前木屋區至現時公屋區都是本港基層的紮根地,但太平山下大都是有錢外籍人士,「獅子山精神」是基層於七十年代後真正視香港為家,才開始拼搏向上的現象。

要數六七暴動後的遺禍,程翔指,左派採取「極左」的鬥爭方法令其於暴動後「兩面不是人」,他認為周恩來對暴動的總結盡顯中共的不認同,同時港人亦不接受左派,「所以唯有自己認同自己,即係圍爐取暖,被社會邊緣化」。他指,左派是中共的「親生仔」,即使不認同仍要「動用」本港的左派政黨,可惜「(爛泥)扶唔上壁」,而且思想狹窄。

他以民建聯為例,「培育咁多年,都培育唔到人才,有邊個政黨會咁多人嘅學歷都受到質疑,而且盲目服從上級,係欠缺獨立思考能力」;舉例說,民建聯近年最少有4人捲入學歷爭議,包括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前立法會議員鍾樹根、區議員柯創盛及鄭琴淵。程翔續指,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負責港澳事務的曾慶紅曾對民建聯訪京團說,中央對民建聯很失望,因為國家培育民建聯多年,至今仍改不了形象、出不了人才。

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算是黨內人才,因其身份常接受外國傳媒訪問,但程翔指,曾鈺成英文好卻成黨內罪狀,「曾鈺成常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民建聯有人認為佢只想炫耀自己英文好,其他人就無法挑戰其地位,反映左派思想幾狹窄」。

不過程翔指,六七暴動亦有正面且長遠的影響,港英政府於暴動後推行大規模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包括改善勞工立法、聘用本土知識分子任公務員、重整貪污問題,採取「行政吸納政治」方式,把不同聲音吸納到政府制度等,是導致香港由七十年代開始步入資本主義社會,逐漸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誘因。

1967年,程翔與家人居於北角,地理位置的便利令他親睹暴動場面。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北角清華街姊弟被左派的真假炸彈炸死一事,「我妹妹讀位於寶馬山嘅蘇浙公學,當時我每日送佢返學,都會經過北角姊弟被炸死嘅血案現場,我每日都行過,點知會不會成為受害者?」

前民政局局長曾德成於暴動期間在校內派發及反港英政府傳單被判監兩年,程翔就是比曾德成小兩屆的同校師弟。當年北角僑冠大廈是左派大本營,港府向駐港英軍借直升機鎮壓是暴動中重要一幕,程翔目擊整個過程,難忘至今。不過,那年18歲的種種經歷,令他由原本由同情工人遭受官民及階級矛盾,變為否定左派,並認為影響香港至今。

手機用戶請按此觀看Timeline: 【六七暴動】 http://bit.ly/67riot


(謝榮耀攝)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葛珮帆和區議員鄭琴淵學歷資格都備受質疑。(資料圖片)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英不屑中共水平低 欲遞解左派影星出境中方拒收

解密檔案顯示當年英國認為中共文明水平低、無商量餘地。圖為六七暴動初期左派動員包圍港督府貼大字報。(資料圖片)



左派影星石慧在暴動期間揮動《毛語錄》,港英政府原本想將她和丈夫傅奇遞解出境,但中共又拒絕接收。(資料圖片)


從解密檔案中,不少地方可看到英國嘲諷、輕視及不屑中國之心態,明顯認為中方的文明水平較低。例如英國在一份文件中,就指中共眼中的「商量」並非一般人理解的平等討論,而是要自己「贏晒」,拒絕任何讓步,不惜使用武力威嚇等手段,迫使英方滿足自己的所有要求。


記者 陳建平

另一文件又指,英方面對一個兩難局面,因為若政府繼續以英國的社會公義價值觀管治香港,只會增加中港之間的差異,日後政權移交時,港人會很難適應;但若政府故意拖慢香港的發展,不僅令人厭惡,亦會令施政變得困難,「這是一個涉及現實的道德問題」。

英國又指,中共不願分辨香港的「被拘留者」及「已被法庭定罪、有清晰刑期的囚犯」,只是無理地要求港英政府立即全部釋放他們。港英後來欲釋放多名左派囚犯並遞解出境,包括影星傅奇及石慧,中國卻又拒絕接收,令英方不解。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檔案指中共秘密投資一億炒樓推高樓價成催化劑

解密檔案揭示中共早於1964年已秘密在港投資一億元炒樓,推高樓價導致社會問題惡化。但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該情報未必可信。











解密檔案顯示,早在1962年中共已秘密於香港投資高達1億港元,主要買賣房地產。有歷史研究者認為中共有份推高樓價,惡化社會問題,成為暴動的催化劑之一。


記者 陳建平

香港殖民地司署於1964年2月向英國發信,引述一間香港著名的英資律師行情報,指中共在香港大舉投資,主要進軍房地產及重建市場,過去2年金額直迫1億元,但未有更多詳情。文件不忘嘲諷北京的共產主義政權,竟然躋身資本家行列,在香港物業市場中圖利。司署認為,若中共持續這種投資,或反映他們短期內無意改變香港現況,否則其資金隨時化為烏有。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成員陳劍青認為,左派經常說暴動是港英政府一手造成,但原來北京當年諷刺地推高香港樓價,加劇社會問題,變相催化了基層市民參與暴動,「即係話中方都有影響件事」。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指,當年中共剛剛經歷3年大饑荒,一窮二白下應該無錢投資香港,認為該份情報未必可信。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解密文件揭英曾考慮用核武嚇中共

1967年英國考慮在香港設置小型核武,解密文件顯示,該核武的規模是類似英方在新加坡設置、用以對抗印尼的核武(similar to that stationed in Singapore at the time of confrontation with Indonesia)。有軍事專家推測,相關核武規模應是原子彈級別,若引爆將死傷慘重。


記者 陳建平

翻查資料,英國早於1956年主張在遠東地區部署核武應對共產勢力,1958年決定在殖民地新加坡秘密興建核武庫,1962年再運送原子彈到新加坡,翌年進行投擲訓練。軍事評論員黃東認為,60年代印尼總統蘇卡諾親共產主義,與新加坡關係惡劣,所以英方部署核武制衡印尼亦屬合理。

黃東表示,相關核武的規模至今仍是機密,因此難以評估香港情況。但他估計,香港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彈丸之地,若英國真的設置核武,規模也不會很大,「只係戰術性嘅,一定唔會係氫彈,最多只係原子彈,類似喺廣島引爆嘅原子彈級數」。他又推測,英軍或會在沙頭角等邊境,埋下殺傷力較小的核地雷,以對抗敵軍入侵,但無論如何,在港使用核武必會導致死傷慘重,「用得都係諗住同歸於盡㗎啦」,相信英國不會輕舉妄動。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解密文件顯示,英國曾考慮在香港設置小型核武。(資料圖片)



暴動期間,左派份子在香港不斷鼓吹「反英抗暴」、推崇毛澤東思想。(資料圖片)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無可否認, 曾鈺成英文喺好, 起碼好過晒班喊包頂, 搏懵士, 鯨魚咀, OK元秋班不知所謂本帖最後由 chanster 於 2017-04-30 10:33:03 編輯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2查看名單


果時我先得幾歲,在澳門讀緊小學,當時澳門街也有暴動,叫123事件,我住隔壁2楼嘅鄰居伸個頭出窗口望,被葡國鬼一鎗打瓜左,嚇到我3兄弟死吓死吓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烽火年代先社會而後個人 民安隊義務應對真假炸彈陣
  • 撰文:何家祈(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導師)
  • 本文撰寫期間承蒙香港民眾安全服務處提供協助,謹此致謝。(本文內容不代表民安隊立場)
  • 六七暴動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騷亂事件,在那烽火四起、一般市民對暴徒避之則吉的時期,有一支民防隊伍,夥拍英軍與警隊在前線執行最危險的防暴任務,這就是民眾安全服務隊(Civil Aid Services,簡稱民安隊)。這支接受民防訓練的隊伍,在六七時展現出高效率執勤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成員都是義務人員,本無必要冒險的他們,為着守護社會公義,選擇了把個人安危放在公眾利益之後。

(本文原載2017年4月24日《香港01》周報第57期B18版,按此訂閱周報


1967年5月初,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警察介入後造成流血衝突。港府最初只視此事為一年前「天星碼頭事件」及澳門「一二・三事件」的翻版,應持續不了一星期。未料它卻持續了超過八個月,造成大量人命傷亡,警察及防暴隊頻頻出動、疲於奔命。港府早期倚重由副輔政司韓美洵(Geoffrey C. Hamilton)領導(後改為姬達主管)的「心戰室」主導反共宣傳和部署,力圖「以軟打硬」,更選擇與左派工會妥協,讓他們接二連三地在港督府外示威及襲擊駐警;可惜港府的善意卻被左派視為軟弱表現。5月22日,港府在中環一帶發生流血衝突後,終於頒布《緊急狀態條例》,總督戴麟趾更向聯邦事務大臣Herbert Bowden發電報,提出四項應變措施,包括要求航母堡壘號「訪港」。堡壘號進駐香港,警示着英國及港英政府為了保住在亞洲碩果僅存的殖民地將不惜一戰。當然,航空母艦及戰機只可發出政治訊號,真正參與平亂工作的則是英軍、警察和較少被提及的民安隊。


早期的民安隊。(民安隊提供)

應對混亂政局而生 最接地氣紀律部隊

民安隊的成立與左、右派工會一樣,和國內政治局勢密不可分。隨着國民政府在內戰節節敗退,英國和港府均擔心解放軍會一鼓作氣南下「收復香港」。1949年5月,英國政府宣布增兵香港,並派出國防大臣亞歷山大爵士(Sir. A. V. Alexander)來港督導防務。據解密檔案,亞歷山大曾建議總督葛量洪爵士,積極招募及擴大香港義勇防衛軍及警隊編制。他認為這些措拖將有助減輕英軍壓力,同時也能加強民眾對香港的歸屬感。葛量洪聽取其意見,任內壯大了義勇防衛軍及警隊,並進一步發展出由多個民防組織組成的「主要服務團」,其中即包括因應戰後局勢而新設立的民安隊。

民安隊成立於1952年,初期成員多屬戰前「防空救護隊」,除接受民防訓練,因為同時需要輔助駐港英軍執行任務,所以也需要接受如鋪設及修理電報線路、無線電設備等各種準軍事訓練,民安隊更接收了英軍在二戰期間使用的裝備。除處理火災、山泥傾瀉等天災的日常工作,他們更協助社署支援1950及1960年代,因大陸政權更替而逃難到港的難民,如分發糧食及在木屋區大火後賬災,成為服務市民的最前線部隊之一。

隨着1950年代實施《強制服役條例》,民安隊在1960年開始有計劃地擴展至10,000人,其下更配屬以40,000名各民防單位(如醫療輔助隊、義勇消防隊等)人員。民安隊長官多由現役或退役的英軍軍官所擔任,包括六七暴動時的總務主任(現稱總參事)希理立中校(LT. COL. C.G. Hilliard)。1960年的《民防報告》說到處長的職責為:「指揮和協調各民防組織和其他政府部門(警察及消防處除外)向政府負責,並負責處理因空襲等敵意攻擊的傷者和破壞善後工作。」足見民安隊在成立不足十年內,已成為十分重要的輔助紀律部隊。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到六七暴動前夕,民安隊的編制已達到5,500人,規模與擴充後的警隊相若,成為殖民地政府十分倚重的部隊。當時強調施政須「接地氣」的英國政府,曾經在1966年初安排了殖民地次官Mrs. Eirene White來港考察。但諷刺的是,因為不接地氣的港府施政不足,在其後接連引發天星小輪加價騷動以及六七暴動。而作為Mrs. Eirene White檢視過的部隊之一, 十分接地氣、了解民情的民安隊在回復社會穩定上貢獻良多。



民安隊早期的長官不少均接受英國本土民防學校的訓練。(民安隊提供)
1967年暴動期間民安隊「搶救隊」的工作包括到現場搶救傷者及處理屍體。(民安隊提供)

最危險的義務工作 鑑定與清除菠蘿陣

據「民安隊組織表(1968年1月)」,民安隊在六七暴動期間主要分為四個部門,分別是指揮總部、防護大隊、搶救大隊及行政單位。其中搶救大隊與防護大隊均曾在暴動期間直接執行防暴及支援任務。就現時民安隊內部檔案所見,當時執行任務的成員以華人為主。另據檔案資料,當年的民安隊中公務員與社會人士各佔一半。與現時成員一樣,當時隊員同樣是義務人員,民安隊會視乎情況向他們發放基本津貼或已婚津貼。這群義務人員在暴動中肩負的主要責任,卻是非一般的危險任務——拆彈救援。

民安隊過去主要執行救援和有限度的保安任務,而且執行任務時一般會有英軍或警察在場,因此關於隊員是否應該佩帶槍械,曾在當時的防衛司內部引起長期且激烈的討論。暴動期間,由於民安隊要在危機四伏的現場工作,與警察一樣可能要面對大量暴徒,因此有必要加強抗暴裝備。但是,他們的「防護隊」始終未有接受正規的槍械訓練,所以未被安排與警察一同鎮壓暴徒,反而主要負責執行拆彈、現場救援和善後處理等工作。

1967年7月8日「沙頭角槍戰」後,港共及左派人士開始大量使用「菠蘿」(土製炸彈)為武器,攻擊政府建築物,特別是警署,後來更發展成一連串無差別炸彈襲擊,使大量無辜市民受傷。但每一顆「菠蘿」的威力和可燃性都不同,以至於往後出現了大量未爆的「炸彈」和只用於嚇唬的「詐彈」,令港府十分苦惱。「菠蘿潮」的盛行與左派媒體報道有關,如《大公報》就曾公開讚揚這些襲擊:「港英軍警面對這些真真假假的『貨色』,戰戰兢兢,疲於奔命。群眾目擊港英醜態,樂得心花怒放,不住口讚抗暴勇士幹得好,幹得妙!」港府最終於9月6日下達新指令,定義「炸彈」為任何可在公眾地方引起恐慌的物品。面對新定義下數量龐大的「炸彈」,港府僅有的軍火專家疲於奔命,漸顯無力招架。8月28日,一名陸軍軍火專家意外被炸死後,鑑定和拆除「炸彈」的工作,自9月開始就被分派到民安隊。


民安隊被安排處理土製炸彈,與他們的定位和訓練直接相關。冷戰時期的緊張局勢並不容許港府掉以輕心,所以民安隊也着意加強隊員應對各種武器的能力。民安隊自成立初期便採用購自英國的訓練教材,當中包含處理各種爆炸品的程序,及若不幸發生爆炸,該如何善後及保護自身安全的知識,教程內容甚至包含燃燒彈、生化武器、導彈以至核子武器等各種爆炸品的處理方法。早在1958年一場扶輪社午宴上,總務主任羅能士(J.M. Rowlands)就曾提到民安隊的定位是「對抗在戰時由子彈和炸彈造成的危險;和平時由颱風、水浸和火災造成的危險。」1960年接任的希理立也在1961年的「五號備忘錄」中,將「災難」定義為「不知名原因」或「任何其他原因」發生的爆炸事件(雖然災難處理的第一優先仍是空難)。不料這些處理爆炸品訓練竟在六七暴動中大派用場。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當然,民安隊隊員雖然對各種爆炸武器有基本認識,但過去從英軍身上學到的,主要還是處理二戰期間遺留下來的各種炸彈或地雷。與軍用武器、炸彈相比,「菠蘿」的製作無疑是無章法可循,其真假、構造和穩定性亦無從稽考。據當時的報道,暴徒除了製作大量真假「菠蘿」外,還儲存了不少汽油用作燃燒彈及防毒面具,經常投擲魚炮和鏹水彈。有鑑於此,當時內部有意見提出,應該派員到英國受訓,長官更要接受外國公司提供的緊急特殊應變專修訓練。據總督1968年發表的《民安隊回顧》,到了當年年底,已有兩位參事在英國受訓成為拆彈專家。


早期民安隊長官合照,前排多為英籍軍官。(民安隊提供)

菠蘿變煙花 六七後仍須執勤

真假「菠蘿」浪潮從1967年7月燒到12月才漸告平息,港府共發現多達8,000顆炸彈,其中貨真價實的有1,420顆,造成數以百計的人命傷亡,以一般市民為主,也包括一些民安隊隊員(沒有隊員因此殉職)。但其後偶爾還會發現爆炸品,所以民安隊處理爆炸品的工作仍然持續至1968年底,可能基於政府已對外宣稱「菠蘿潮」於六七年底已結束,民安隊內部稱其後發現的「菠蘿」為「煙花」(fireworks)。

在1968年4月8日舉行的民安隊晚宴上,總督戴麟趾提及民安隊在1967年的事件中作出了偉大貢獻,特別是成員願意獻身參與應付天災以外的工作,從中吸收了許多經驗,而民安隊在社會的角色應該進一步擴大。民安隊在六七暴動時的工作獲得積極肯定,除了是因為勇於執行危險而艱巨的任務、協助恢復社會秩序,更是因為其成員為香港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大動亂的年代中,社會總需要一些能夠把公眾利益放在首要考慮、甚至不惜犧牲小我榮辱、安危的人。若然整個社會都因為害怕挑戰與危險而退縮,或是行事只顧個人私利,社會則難以走出對立與撕裂。民安隊在六七暴動期間所作的無私奉獻,應該是當下社會大眾的模楷。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幾十年前的事, 一切都變了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1...4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