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環保 » 垃圾圍城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垃圾圍城
在人們掩鼻而過間 一窺垃圾車司機的日與夜 
  • 當我們將垃圾丟往箱子後,往往覺得與自己再沒有關係。然而,這袋垃圾猶如機械的發條,催使社會不同勞動者日以繼夜地收拾——有些會送往回收者的手上,獲得重生的機會;有些則長埋在泥土下,靜待一萬年慢慢化作空氣。這兩條迥異的道路,終點恍似指向同一方向——我們未來的生活。
  • 有人將垃圾場的廢木、鋁罐撿走,賦予它不一樣的價值;有人則選擇購買二手衫褲,延長物件的壽命。身邊不同的人都努力實踐,那當權者又在做什麼呢?「綠色生活」又會否淪為一個口號?鬧市的街道上,數步之遙便有一個垃圾桶。我們早已習慣將垃圾順手一丟。
  • 攝影:李澤彤
  • 影像協作:林振東

蔡金鎮每天走遍港九新界,為我們所丟棄的奔走。

我們拿着喝掉的紙盒往垃圾桶一拋,過程不消3秒;垃圾車司機蔡金鎮從凌晨兩點開始走遍港九新界屋苑、商場、街市收集垃圾。直到天亮早上11時,才有抽一根煙的時間。

我們輕易與手裏的物件劃清界線,蔡金鎮每天則為我們所丟棄的奔走,但換來的是厭惡的眼神及掩鼻而過的反應。我們討厭垃圾車的臭味,但有沒有想過這是我們製造的惡果?


「你哋可能唔慣有陣味,我聞耐咗冇乜嘢。」甫上垃圾車,蔡金鎮深怕我們不習慣,便先出言安慰。不過,垃圾車的內籠與一般客貨車無異,乾淨整潔,沒有異味。反倒上落車卻是個考驗——車身有一米多高,我與攝影師每次都要互相攙扶,才能踏上車旁的3級階梯。身高5呎多的蔡金鎮卻駕輕就熟,輕踏兩步便已跳下車。

早上9點,52歲的蔡金鎮在沙田愉翠商場,正與主管陳國祥把一個個垃圾桶,從垃圾房推出來。他熟練地將垃圾桶卡在車尾,然後按下按鈕。垃圾桶的底部被緩緩舉起,內裏的水果、生菜、紙箱,以及一堆黏着汁液的膠袋隨即滑下;車子背部的巨形鐵板不斷向下擠壓,原本還好端端的蘋果、發泡膠箱及紙皮,在一波接一波的翻滾下已經變得面目模糊。眼前的車不斷咀嚼着渣滓,陣陣酸臭味竄進鼻腔。我們早已忍着呼吸抿着嘴,生怕吸進丁點腐臭的空氣;然而,蔡金鎮及陳國祥卻不以為然地交談。不消15分鐘,他們已把6桶垃圾傾倒得一乾二淨,然後登上車駛往下一個地點。


習以為常的異味

當腦內還在重播剛才的畫面時,蔡金鎮攀上車便說:「我哋凌晨已經去了半山、銅鑼灣、灣仔、北角、長沙灣,現在沙田剩下大約10多個站。」蔡金鎮說話時帶有一口鄉音。即便凌晨開工,依然中氣十足。

離開愉翠商場,蔡金鎮與陳國祥先後到駕駛學院、銀禧花園等地方收集垃圾,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但不同地方的垃圾各有特色。當我們來到禾輋街市垃圾房,陳國祥早已拉着數個垃圾桶,他說:「呢度最多,有成廿幾桶,所以早啲拉晒出嚟先。」與駕駛學院、銀禧花園比較,禾輋街市垃圾房地上滿布水漬,蚊蟲亦相對較多。

垃圾車依舊吞吐着傾倒出來的菜渣、膠盒、魚屍,伴隨着更刺鼻的惡臭外,空氣中更揚起了一遍塵埃。「這裏主要是街市扔出來的廚餘或食物,所以氣味更臭。當中亦夾雜了建築廢料,飛起嗰啲係木屑嚟。」陳國祥解釋。話音未落,垃圾車突然「反芻」,汁液從車尾濺出,車底的水兜亦溢滿灑了一地。他說,這部垃圾車可承載約6噸垃圾,現時差不多滿了。「街市、屋苑主要是廚餘,灣仔、銅鑼灣這些商業區亦多夾雜建築廢料。」眼前這輛垃圾車,走遍了50多個地點後,猶如一隻飽得快要嘔吐的巨獸。


車子駛到沙田垃圾收集站,卸下大約6噸垃圾。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垃圾車在多個商業及住宅區穿梭,當中有基層及中產地區。我們身處銀禧花園的垃圾房,地上沒有污水;但床褥、多層膠櫃桶,木床架則堆成一個小丘。陳國祥說:「公屋會將大型家具或建築廢料分類處理,另外安排抓斗車運走。但在私人屋苑,什麼都是我們清走。」他指一指身後木架續說:「幸好我們今日不用收這堆,要不然架車更快爆。」他解釋,部分私人屋苑會同時聘請兩至三間公司處理垃圾,他們則按桶頭的標記來收集。

平時蔡金鎮有多一位跟車同行,但今天只得他一人,仍無礙其工作效率。我跟陳國祥傾談了不過15分鐘,他便處理好眼前的垃圾,還點起一根煙在旁靜候。蔡金鎮廿幾年前從福建初來港,以駕駛中港貨櫃車維生。兩年前,公司生意大跌,收入不穩定,他決定轉行駕駛垃圾車。除了當下這份工作,理應還有很多工種選擇,何以會投身厭惡性行業呢?「老婆同個仔都問我點解唔做保安同地盤,做地盤人哋嫌我老;做保安要識同人吹水,每朝要笑笑口講『陳生早晨』,我唔識呢啲。」蔡金鎮為人爽直,說得興起會哈哈大笑,甚至夾雜幾句廣東粗口。

「5年冇返鄉下」

蔡金鎮經常自嘲廣東話說得不標準,行家亦稱他做福建仔。「福建同潮州人性格好似,都係要面;佢哋唔會做呢啲工。」他雙手放在跟膊頭一樣闊的軚盤,搖着頭說。那麼這位「福建仔」又介意嗎?「哈哈,我冇咩所謂,都係搵食啫。」他毫不猶豫地說。

1990年代初福建人均工資僅約人民幣5,800元,10年後增長近六成;2015年福建省生產總值高達2.5萬億元,全國排行第11。可是,蔡金鎮還未嘗到家鄉急速發展的美好果實,便捱不住窮困生活來港尋覓機會。「現在福建人都好有錢,住晒大屋。我堂哥在福建做雲石生意,每年營業額是7,000多萬。」他瞪大雙眼看着我們重複:「是7,000多萬。」語畢,眼神再次回到馬路,緩緩地說:「連喺地盤行行企企嘅阿嬸,人工都高過我。我返去又做到啲咩呢?5年啦,都冇返過去。」



蔡金鎮凌晨便開工,中午回到家後也未必睡得到。

蔡金鎮每天工作近10個鐘,垃圾車彷彿是他第二個家。可是,這個「家」在旁人眼中猶如過街老鼠。當垃圾車經過街道,總有途人皺着眉頭投以厭惡的目光,或是直接掩鼻而過。這些反應蔡金鎮通通看在眼內,但他倒沒有放在心上。反而,一些無理的投訴令他更在意。「之前喺半山,見到袋垃圾爛咗,入面啲啤酒樽碎晒喺地下。我清咗袋垃圾之後,有人投訴點解玻璃碎仲喺度。」他無奈地道。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唔叫靚女 阿姐黑面

他慨嘆:「做呢啲工,只會畀人投訴,人哋唔會理解你嘅情況。」今早蔡金鎮比原本相約的時間遲了半句鐘,原來他駛到長沙灣時,車子的尾板突然故障。可是,商場的管理員,剛剛已向蔡金鎮的上司投訴。無論是途人、商場職員,甚至各不相干的屋苑保安,蔡金鎮恍似時刻都要看他們面色。「有次仲好笑,我叫個女看更做『阿姐』,佢即刻黑起塊面。」記者打趣說,對方可能想你叫她做「靚女」呢?「點叫得落啊!」他瞪大眼高聲答道,伴隨着一句「三字經」。蔡金鎮提起這些情況,語氣依舊輕鬆,但他亦擔心,這些投訴會影響上司對他的印象。他說前日在路邊收垃圾時,有個男人不斷用電話拍攝,這教他十分困擾。「都唔知佢影乜,都唔知有冇事㗎。」蔡金鎮收起了笑容,重複了這句話不下數次。

陳國祥補充,他們經常被投訴垃圾車的污水漏出道路,這叫他大感無奈。他說向政府反映多年,但當局並非資助他們更換較大的水兜,而是加裝尾板。「完全都唔係對應個問題。其實最重要嘅係垃圾房沒有排污設備,若然倒在渠口,又會被罰成萬蚊。咁啲水滿咗可以倒去邊呢?」他嘆道。


每天要處理菜渣及廚餘流出來的汁液,蔡金鎮坦言初入行時也不太習慣。

垃圾車每天在路面行走十多個鐘,車跟人一樣也缺乏休息。蔡金鎮曾經試過,車輛駛出西隧出口時,整個車轆突然鬆脫,滾在路面上。「我望住倒後鏡,見到有舊黑色嘢甩咗出嚟,諗一諗先發現架車甩轆,即刻將佢停喺一邊。」我聽到目瞪口呆,他繼續說:「嗰陣係凌晨5點,好在冇乜車,我咪走去執番個轆,之後有個警察戇膠膠咁企喺度等拖車嚟。」

蔡金鎮口裏說得輕鬆,但這種種情況,是否意味業界缺乏足夠的支援呢?香港廢物處理業協會主席譚志華稱,現時香港每天有700多部垃圾車行走,當中有250部屬私人經營。他覺得政府至今仍是以「小政府」的態度面對業界的需求。「主要問題是政策及配套落後,單以中國為例,他們早就將垃圾運輸變作綠色產業的一環,當中涉及很多專業分類處理的車種。」

政策配套落後 垃圾分類無進步

他續說,現時外國會引入廚餘車、多層分類車種,處理不同類別的垃圾;但香港主要得壓縮車及抓斗車運送,這亦反映本地回收成效的問題。「這麼多年來,我們厭惡的是垃圾車的臭味。其實臭味的來源是廚餘,當我們可以做好分類,廚餘與一般廢物分開處理,垃圾其實係唔臭,這亦變相鼓勵市民去做分類。但在香港至今分類的成效如何呢?我看不到任何進步。」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減廢沒有秘密 龐一鳴在生活中實踐:冇藉口做唔到
  • 當我們將垃圾丟往箱子後,往往覺得與自己再沒有關係。然而,這袋垃圾猶如機械的發條,催使社會不同勞動者日以繼夜地收拾——有些會送往回收者的手上,獲得重生的機會;有些則長埋在泥土下,靜待一萬年慢慢化作空氣。這兩條迥異的道路,終點恍似指向同一方向——我們未來的生活。
  • 有人將垃圾場的廢木、鋁罐撿走,賦予它不一樣的價值;有人則選擇購買二手衫褲,延長物件的壽命。身邊不同的人都努力實踐,那當權者又在做什麼呢?「綠色生活」又會否淪為一個口號?鬧市的街道上,數步之遙便有一個垃圾桶。我們早已習慣將垃圾順手一丟。
  • 攝影:李澤彤
  • 影像協作:林振東


因為這期的專題故事,我們走進了上水、屯門、洪水橋等偏遠地區,初時以為奉行綠色生活的龐一鳴亦隱居於田野,怎料他卻「大隱隱於市」,與家人居住在觀塘鬧市一隅。

43歲的龐一鳴住在觀塘和樂邨,他家中的擺設與尋常家庭無異——碌架床、電腦桌、木製電視櫃,還有堆滿不同角落的書籍。廚房還有好幾桶環保酵素,以及裝有膠樽的箱子。這時他走到睡床旁邊,在抽屜裏隨意取出一件黑色長袖衫,攤在手上說:「這件衫是廿幾年前買的。」他看到我們驚訝的表情,嘴角微微揚起。


真古著:一件衫著廿年

除了手裏的衣服,他還指着掛在窗台的深藍色浴巾,續說:「還有那條毛巾,都是用了廿年了。」無論是毛巾還是衣物,狀態仍然良好。若然他不透露,還以為只是買了大約幾個月。我跟攝影師此時猶如看到出土文物,眼神帶有懷疑地問,一條毛巾怎樣用到廿年?「我都係正常咁用啊。屋企好多嘢都起碼廿年以上了。當然要買質素較好,太便宜嘅嘢多數都用唔耐。依家攤番開用到廿年,都抵番晒。」他笑說。

看到龐一鳴的衣物,不禁會想,究竟我們是否低估了物件的壽命?龐一鳴認為,大部分人覺得簇新的物件精美才會棄置舊物;但沒有考慮原本的物件還未殘舊或破損。日常生活中我們好像時刻被大集團餵飼——連鎖店「限定優惠」、淘寶促銷;當看見商店大減價,我們就會忘了家中有同樣的款式,對所有行銷策略照單全收。

龐一鳴也是常人,也有購買的需要;但他會選擇二手物或借用別人的東西來滿足生活所需。他掀一掀身上的黑色上衣說:「這件上衣只是兩蚊港紙,我早前要帶交流團去東歐,在二手衣物店買來禦寒的;而褲子則是堂細佬給我的。」龐一鳴笑說,因為堂細佬練習跆拳道後,身形消瘦了許多,便把舊衣物送給仍是十分「壯健」的堂哥。


奉行綠色生活的龐一鳴覺得用借用別人的物件是認識朋友的機會。有位學生因四出問人借滑板車,巧合下跟一位陌生人成為了朋友。
買(書)之前要問自己,圖書館是否有得借?買完之後又真的會讀嗎?又會想,若然真的很值得支持,那就買吧——這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龐一鳴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減少消費 先跟自己對話

可是,消費主義植入大眾腦袋多年,地鐵、大眾傳媒一直吹捧跟隨潮流的美好生活。曾經,龐一鳴也是洪流中的一員。他說中四、中五時,跟學生補習賺取零用錢,便開始喜歡買新衫。「那時Levis 501、505又會買,會跟住型號去買,但其實又未必需要着咁多。」留有一臉鬍子的龐一鳴笑說。不過,他對Levis的喜愛僅維持了兩年。直到中六時,他愛上了閱讀,便由買Levis變成了買書。

大概每人都會有鋪「儲嘢癮」——有人喜歡儲波鞋,有人喜歡搜羅電子產品,而龐一鳴則喜歡買書。在龐一鳴的家中,書籍堆滿在電腦桌,他再掀開碌架床旁邊的布簾,內裏堆滿一整個角落的書籍,數量有近百多本。他說中六開始,每星期會買3次書,而每次都會買幾本。

但直到十多年前,開始覺得可以從圖書館借閱,便減少購買。「當時除了想擁有,還想支持作者。畢竟在香港出書甚為艱難。」他估計現時有5,000至8,000本書散落在不同朋友的家中。

他坦言,以前買書亦會有種「儲嚟擺」的心態,並非每本都會讀一遍。「有時看到有趣的題目,明知不會睇都會買。」愛書的人都希望擁有心頭好,何以輕易除去慾望呢?他說:「買之前要問自己,圖書館是否有得借?買完之後又真的會讀嗎?又會想,若然真的很值得支持,那就買吧——這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他認為每個人的喜好迥異,可以從最貼近自己的興趣開始,逐步改變購買習慣。「如果你鍾意買衫,可以嘗試參加『執嘢』交換衣物,或者去社區二手店看看,總有方法找到起步點。」




龐一鳴從書堆中拿出一本講述樹木的書籍。他翻到其中一頁,跟我們介紹一棵位於巴西的大樹。他說:「我很喜歡南美洲,這棵樹已經有3,000年歷史,如果有機會都想去看看。」早在2009年,龐一鳴曾到南美洲考察當地的社會運動,這讓他思考回港後是否需要「做啲嘢」。
「將軍澳free畀我都唔住」

直至一年後回港,他讀到《地產霸權》一書,更覺得生活不能再被地產商支配,便開始改用單車代步,不再光顧任何連鎖店。「這是一個進程,並非突然間用二手物、光顧小店;而是逐漸開始欣賞本地的生產,減少消費。」龐一鳴說。

我們走在瑞和街,擠進了街坊的人群當中。他們拿着大包小包,正在準備今天的食材。有的站在中式包點舖前張望,有的在同「豬肉佬」吹水。此時,我們經過菜檔,看見有個婆婆背着背包,問菜檔的姨姨可否幫她放入背包。姨姨邊放邊說:「你係阿婆嚟㗎嘛,點都要幫你啦。」龐一鳴看到眼前畫面,笑而不語地繼續向前走。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單車早已成為龐一鳴的代步工具,他會預計好所需時間及路線。

早前有報道提及,市民自行帶備食物盒到快餐店購物,但遭職員拒絕。龐一鳴笑着搖頭說:「他們就是要保持標準吧,職員有一套規則要遵守。」然而,小店及街市在這方面的做法就較為靈活,而且產品亦沒有多餘的包裝。

「以前帶個盒去買燒味飯,老闆的眼光會好奇怪,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要環保,接受的程度大了好多。」龐一鳴說。

搬入觀塘前,龐一鳴先後住過元朗、大圍、荃灣、九龍城——這些地方都是保留濃厚的街道生活。與新市鎮相比,他覺得充滿小店的舊區更富靈活性及人情味。「小店係令我鍾意這些地方的原因吧。如果你叫我搬去將軍澳,間屋free(免費)畀我都住唔到。」他笑說。

新市鎮的屋邨商場逐漸被領展壟斷,居民的生活似乎難以遠離連鎖店。龐一鳴聽罷亦感到無奈,他說這與城市設計不無關係。「天水圍、將軍澳的居民沒有地舖,有市民想做都做唔到。未來就要靠墟市或網上商店,由下而上去改善。」



從檢視生活開始

逛完街市,龐一鳴便帶我們回到和樂邨附近的茶檔吃東西。綜觀他半天的生活——拿着環保袋逛街市、到小店吃飯、踩單車出勤;難道這是難以實踐的事情嗎?他咀嚼完最後一口公仔麵,緩緩地道:「係我哋打破唔到自己的慣性,就任由呢啲習慣不斷loop(循環)。」

龐一鳴舉例,以前家人也會丟棄廚餘;但當他們見到廚餘能製成環保酵素,也自己動手做起來。他認為一般市民只是缺少檢視生活的機會。「如果我哋將啲塑膠製用品鋪晒出嚟,可以逐樣諗點樣取代。比如清潔劑可用茶籽粉、皂液可以用番梘。」

他呷了一口奶茶,繼續說:「如果牽涉到多啲步驟,好似洗衫咁,其實可以開班教。當有班人一齊做的時候,可以互相支持,這樣成功的機會大好多。」



「回收有得儲積分,唔止環保L會做」

龐一鳴多年來到訪過不同的國家,眼見無論歐洲或亞洲多個地方,都由徵費開始做起。他說南韓除了回收紙、玻璃樽外,廚餘回收亦發展得甚具規模。民眾將廚餘放進廚餘機,重量會轉化成為積分獎勵。市民只需用卡儲存起積分,便可作現金使用。

龐一鳴笑說:「如果系統可以發展成這樣,不只是『環保L』會做,而是一個普通主婦都會參與。儲印花、儲積分,不是他們的消費模式嗎?」

回望香港,回收分類並不是新鮮事,為何這種做法還未深入到每個香港家庭?龐一鳴聽罷,思索了一會便說:「現實一點來說,如果不是從金錢角度出發,一定好難做到。」

他解釋,政府需要透過不同形式徵費,讓丟棄膠樽、鋁罐的市民承擔責任。「城市不能單純依賴自發行動,要有規則去幫大家開始;當人們開始了解之後,即使沒有懲罰都會去做。」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感 謝 您 。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U036 擴1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