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蝸居港人】劏房住不起 窮人淪網吧難民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蝸居港人】劏房住不起 窮人淪網吧難民
  • 昏暗的斗室,煙霧瀰漫、電腦熒光幕閃爍不同畫面,孫武瑟縮一角中。42歲的他,6年前展開「尋家」之旅,曾在街頭巷尾與蟑鼠為鄰、亦到過木蝨處處的收容中心、睡過狹窄破舊的廉價劏房。4個月前,他正式以深水埗一間樓上網吧為「家」,淪為「網吧難民」,縱使僅得10平方呎的棲息處,總好過流離失所。
  • 類似孫武身無立錐之地者,城市大學統計顯示,全港約有1,600多個,比社會福利署的露宿者登記人數多出一倍,當中約一成以網吧度宿,被迫蝸居極不人道的窄逼空間裏,居住尊嚴遭踐踏。諷刺的是,港府經常強調「不會有人無家可歸」,卻對他們視而不見,甚至表明「沒有政策,所以不關我們的事」。
  • 記者的每一個訪問,每一張新聞圖片,正是這群「網吧難民」的血淚控訴……是時候改變這絕望真相了嗎?

孫武每晚都在不足10平方呎的空間入睡,與閃爍發光的熒光幕為鄰。(陳焯煇攝)

「為何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想要找到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會那麼困難?」備受肝炎和情緒病困擾的孫武,經常提出這個詰問。

每晚以網吧為家的他,在一張佔地不足10平方呎的座椅上,環抱着背包、趴在電腦桌上,便能呼呼大睡。陪伴他的,是網民們在虛擬世界內千軍萬馬互相廝殺,身邊人在一個又一個的煙圈中,時而高呼,時而怒罵。

「啪」的一聲,鍵盤被推落地下,鄰座者憤然離席,孫武從睡夢驚醒,但他對這一切已見怪不怪。他惺忪地看了看身旁的空凳,然後把它拉了過來,和自己的座椅併成一張「睡床」,再從背包裏掏出耳塞和眼罩,戴上「睡眠孖寶」後,整個人躺了下來,很快再進入夢鄉。


在網吧蝸居的不止孫武一人,「鄰居」們各自開拓自己的空間。(陳焯煇攝)
傍晚到「明哥」的愛心飯堂晚飯,日復如是。(陳焯煇攝)

住網吧月耗不足千元
日復日,月復月,他每天就這樣睡到早上11時,一日只需33元,一個月花費不到 1000元。「雖然每晚會被吵醒很多次,但總算有瓦遮頭,剩下的錢才能餬口。」孫武起床後,直接在網吧內漱口洗臉,然後啃個麵包當早餐,再步行到幾條街外的圖書館打發時間,有時會再在那裏補眠兩個小時,直到傍晚才去深水埗「明哥」的愛心飯堂,花22元填飽肚子,晚上8時許就會再回到網吧,打機、睡覺,一天又過去了。


日復日,月復月,睡醒後的孫武,乾脆就在網吧洗臉。(陳焯煇攝)

梁振英2012年當選特首後不久,曾經到深水埗探訪一班基層住戶,並且向他們承諾會檢討單身人士公屋計分制,令35歲或以上人士在3年之內上樓。當時孫武亦在場,曾為梁的一番說話燃起上樓希望,可惜事與願違,計分制檢討後反而延長了單身人士的輪候時間:「他根本就是過橋抽板,給我希望,反令我更失望!」

社區組織協會社區幹事吳衛東表示,不少無家可歸的單身人士,與孫武的經歷相似,他們當初基於不同的原因離家出走,輾轉入住過各式各樣的基層房屋,後來又礙於租金昂貴和環境差劣等問題被迫遷離,他們都曾對梁振英的房策寄予厚望,但統統失望收場。


樓價幾年間火箭式上升,連帶劏房租金亦拾級而上,催生孫武一樣的網吧難民。(陳焯煇攝)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處處無家處處家
孫武原本從事地盤工作,2009年因工傷失業,翌年又發現患上肝炎,當時為免「死在家裏」,毅然離家出走靠每月4,000元的綜援過活。「剛開始時真的是『處處無家處處家』。」他帶記者重返曾經風餐露宿的街頭,對昔日居所如數家珍,「裕民坊的空置單位、足球場的觀眾席、明愛醫院的急症室……這些地方我都睡過。」


由於每晚都睡得不好,孫武無間會到公共圖書館小休。(陳焯煇攝)

孫武隔日會去圖書館旁的體育館洗澡,衣物家當等則寄存在社福機構,每隔一段日子就會把髒衣服帶到母親位於彩霞邨的家裏清洗。「沒有可以安身落腳的地方,就只能像個游牧民族一樣,到處遊蕩。」孫武點了煙淡然地說,「我連煙都是從母親家裏偷來的。」

在社工的幫助下,他曾入住深水埗露宿者之家,原本以為可以暫時棲身,但很快就被髒亂不堪的環境和鋪天蓋地的木蝨給嚇跑了。「牠們從四面八方爬過來,就算床位再便宜,我也情願瞓街!」四處流浪一陣子後,孫武最終在同區找到面積約60平方呎、月租1300元的劏房,總算有容身之所。

可惜,去年底劏房業主兩度加租至2,500元,孫武毅然以網吧為家。「我經常在想,這些劏房的業主很有可能都是公務員,不然政府為何會縱容他們,來剝削我們這種窮人呢?為何政府會不管我們的死活呢?」


(香港01製圖)

感覺被遺棄   猶如爛紙

有感被社會遺棄的孫武,如今幾乎放棄了「尋家」的希望,連公屋申請也置之不理了,慨嘆「真的鬥不過它(政府),也不敢奢望什麼了」。屋漏偏逢連夜雨,他近月覆診時,被醫生發現肝臟有陰影,儘管有可能是良性的血管瘤,但已經打算放棄治療:「依家真係等死,當初離家出走,就是不想死在家裏,可以換個地方死。」

除了孫武,網吧內最少還有4個和他一樣、自我感覺被社會遺棄的「網吧難民」。

40歲的阿棠在網吧睡了幾個月,50歲的阿偉在網吧住了接近1年,他們都認為,「網吧難民」是被隔離的邊緣人,「就好似有張紙被鎅開,你們(記者)那邊是銀紙,我們這邊是爛紙。」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 在香港,要覓得一個蝸居殊不容易。住不起劏房的要睡網吧,住在劏房的人,卻也過着非人的生活,因為人均居住面積,連囚禁監獄的犯人亦不如。
  • 據政府統計處2015年的調查,本港近20萬人居於8.88萬個劏房,人均居住面積僅62.4平方呎,比一個75平方呎的獨立囚倉還小。無論勞碌大半輩子的老人家,還是正值成長階段的小朋友,都難逃蝸居斗室之苦。
  • 劏房蟻族渴望上樓,若淪為公屋擠迫戶,也不見得比住劏房更寬敞。運輸及房屋局的資料顯示,目前仍有近10萬名公屋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低於規定的75平方呎,當中更有1.7萬人的人均居住面積少於60平方呎,比劏房戶的情況更惡劣。
  • 梁振英上任之初,曾許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但如何從「監倉」走向「廣廈」?《香港01》將繼續跟進報道香港房屋的種種問題,日後更會倡議解決方略,冀可給受苦的一群一個適切的居所。


個案一 0.3個囚倉


「我什麼時候才可以住得大一點? 我不想再站在床上跳舞……」

小儀


5歲的小儀和母親柯女士,合住葵涌一間約50平方呎的廁所劏房內,每人各自只得20多平方呎活動空間,相等於0.3個獨立囚倉的面積。睡床與馬桶之間,僅隔着半堵牆壁,而馬桶的前方,就是「迷你廚房」。柯女士平時蹲在馬桶前切菜、坐在木床上煮飯。喜愛跳舞的小儀,在房內根本連小手都伸不直,只能在房外那黑幽幽的走廊蹦跳自娛,尋找快樂。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個案二 0.4個囚倉


0.4個囚倉65歲的劉女士,與63歲的丈夫和83歲的奶奶,同住長沙灣一個面積不足一百平方呎的劏房,人均居住面積約30平方呎,即0.4個獨立囚倉的面積。劏房其實是一個密室,一扇透氣窗也沒有,僅放得下一張碌架床,患有腰疾的劉女士和患有腎病的丈夫,睡在上格床,臥病在床的家婆則睡在下格床。三口之家蝸居劏房5年,但輪候公屋仍未有任何好消息。



個案三 0.6個囚倉


林先生一家7口居於僅327平方呎的公屋單位,人均面積只得46.7平方呎,比統計處發表的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48平方呎還要小,即0.6個獨立囚倉的面積。如此狹窄的環境下,林家大小不時產生一些小摩擦,兩夫妻生活也受影響。斗室內的客廳,僅可容得下一張小型飯桌,七口之家要分兩批人吃晚飯。



個案四 2個囚倉


李先生和太太結婚後,原本和母親同住青衣長安邨400多平方呎的單位,人均居住面積有130平方呎,等於兩個獨立囚倉。然而,新房和母親的房間僅一道薄牆之隔,兩口子的房事,也要極力噤聲,以避免尷尬。李太後來選擇每周回娘家小住兩三天,這對新人,一星期只有一半日子共處,成為極具香港特色的「七分四夫婦」。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U036 擴1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李生李太新婚卻不能每天同住,兩人逼於無奈下,要體驗不完美的夫妻生活。(李澤彤攝)

在香港,愛情與磚頭,猶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樓市太癲喪,人若要保持理性,不選擇用一世人的時間供樓,便要有所犧牲,要麼不結婚,要麼婚後住在媽媽隔壁尷尬洞房。李生李太新婚燕爾,人生剛揭開新一頁,體驗的卻是擁有香港特色的「七分四夫妻生活」。不能每天執子之手,每星期有一半時間都要分飛兩地,因為無力「上車」買樓。

李先生是攝影師,和太太二人月入合共約3萬元,無力上車,早在婚前,李太建議兩人繼續分開居住,一出不如一入,一齊租樓不如一齊儲錢。初時李先生極力反對:


我哋當初點解要結婚,就係去一齊相處,一齊去建立屋企,但如果結咗婚都係分開住,咁結嚟做咩呢?

李先生


李生李太新婚燕爾,始終未能每天執子之手。(李澤彤攝)

他最終說服太太婚後和奶奶同住,一起蝸居於青衣長安邨一個400多平方呎的單位。「有時真係想二人世界,但真係未必好方便。」一對新人同屋共處,卻不能享受百分百的夫妻生活。李先生說,因為新房與母親的房間僅一度薄牆之隔,行床笫之事也要極力噤聲避免尷尬。

性生活是一個問題,婆媳同住是另一個難以用言語形容的奧秘。李太太是文員,依時上班下班,李先生工時卻不穩定,兩人婚後相處時光不多,早歸的太太在家中沒有丈夫相伴,與奶奶「煲師奶劇」,想到此處,李太只是苦笑落淚說奶奶有時稍有微言。

後來李太選擇每星期抽兩、三日回娘家居住,一對新人,一星期只得一半日子共處,變成不完整的「七分四夫妻生活」。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說到底,其實李先生也想買樓,只是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如果要俾首期,四百幾萬付三成,都成球(一百萬)啦,仲要供。供廿年,萬幾蚊一個月,點供啊?」兩夫婦每月扣除家用及開支後,月儲6,000元,根本難以買私樓上車。

更荒誕的現實是,李先生的許多朋友也像他,婚後仍然要與父母同住:



連最基本可以建立家庭嘅一個竇都冇嘅時候,香港人就係面對緊呢個問題囉。

李先生



上車遙不可及,夫婦還是苦中作樂,兩人每次見面都傾訴生活瑣碎,「而家放工番嚟見到老婆,就問今日點啊,有咩開心唔開心,今日返工有啲咩做咗,然後一齊去處理屋企嘢,係開心嘅事。」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蝸居港人】政府須訂最低人均居住面積 撰文: 香港01記者


蝸居難求,何處覓良居?不少港人瑟縮於比囚倉更小的空間度日,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社會,但這種居住環境遠落後於其他已發展地區。房屋學者及關注團體都認為,港府應參考外國做法,制訂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標準,改善港人的居住質素,還全民一個最基本的居住尊嚴。

特首梁振英2013年3月訪問天津時,提到內地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高於香港,認為政府需要透過長遠宏觀規劃令港人「住得寬敞些」,當時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就斷言,「就算讓他做三屆特首,相信他也做不到。」



衍生棺材房M巾盤

3年過去,「無殼蝸牛」、「劏房蟻民」及「網吧難民」等逾百萬戶,更衍生「太空艙」、「棺材房」及「M巾盤」等奇形怪狀的房屋,而港人繼續愈住愈細,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更縮小了近1成。

對比其他已發展地區和國家,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細小程度令人咋舌。海外不少地區都已制訂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標準,並輔以不同的罰則和誘導機制。

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謝偉銓認為,問題核心在於本港缺乏「人均居住面積最低標準」,他曾於2013年在立法會提出制訂有關標準的動議,議案雖獲通過,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當時卻表明,不主張訂定「硬指標」。

謝偉銓批評,上屆政府從沒有正視港人居住環境狹窄的問題,而現屆政府則「講多過做」,暫時未見有具體政策出台。他說:「當局連整體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數據都未能掌握,豈能談如何制訂面積標準,令港人住得寬敞些呢?」他建議,政府應該盡快掌握港人的住屋數據,成立全面的「土地資料庫」。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謝偉銓批評上屆政府沒有正視港人居住環境狹窄的問題,現屆政府則「講多過做」。(資料圖片)

學者:須劏房發牌配合

其實,立法會秘書處早於1999年出版《私人住宅的房屋標準》研究報告,對比過台灣、新加坡、日本及英國等地的居住情況,但當時礙於資源問題,沒有落實制訂標準。

身兼房屋委員會委員的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劉國裕指,若要制訂最低居住面積,就必須配合「劏房登記及發牌制度」的實行,並對違規單位採取嚴懲及取締措施。

社區協會組織幹事戚居偉及葵涌劏房住客聯盟發言人吳堃廉亦建議,港府可輔以「租務穩定機制」、「基層租金津貼」及增建「過渡性房屋」,配合落實人均居住面積最低標準。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李先生是攝影師,和太太二人月入合共約3萬元

我唔知太太搵幾多啦...其實兩個人辭工先 , 打下散工輪侯公屋
廣東省香港市啟德啟晴邨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