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惡過 689,林鄭史無前例倡公屋封頂!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林鄭公屋封頂論四大謬誤:推房屋商品化 向基層說道別撰文:陳紹銘

林鄭月娥接受報章訪問,「破天荒」提出「公屋封頂論」,表示由現在76萬個公屋單位增至80萬個已經足夠,並建議將新公屋變為綠置居。如此不單會延長公屋輪候時間,令劏房居民及年輕人上樓無期,也是為政府的資助房屋角色「封頂」,而其說法也是欠缺理據、錯漏百出、欺騙公眾。林鄭的說法最少有四大謬誤︰

謬誤1︰80萬單位已經足夠

首先,林鄭提出的「封頂」門檻是80萬個單位,比現時多4萬個,但完全沒有提供理據。現時近28萬個家庭(逾四、五十萬人)輪候,一般輪候時間4.7年,單身人士更逾十年,即使今天開始沒有任何新申請,也需要28萬個公屋單位以作安置,就算假設每年能回收公屋8千個,要在未來10年安置所有住戶,也要每年建近2萬個新公屋單位。為何林鄭會認為,只要多建4萬個公屋單位就「足夠」?這不單漠視過往長策會制訂10年建19萬公屋的目標,毫無理據「一鎚定音」式的「封頂」,更是忽視現時在輪候冊苦等上樓的市民需要,長遠必定令更多基層留在「劏房市場」,愈住愈細、愈住愈貴、愈住愈遠。

(作者按:後來林鄭澄清80萬是指應付一段時間最基層家庭需要,但這無疑是折衷式回應,其房屋施政及理念依然未見任何改動,最後都會出現「公屋封頂」的結果。)


林鄭提出的「封頂」門檻是80萬個單位,比現時多4萬個,但完全沒有提供理據。(資料圖片)

謬誤2︰不會延長輪候時間

筆者多次指出,多建綠置居,如果以原本的私樓土地興建,獨立看問題不大,但若以公屋地皮,是必然會延長公屋輪候時間。這不單指是選樓、換樓、翻新等行政時間,而是「賣斷單位」會減少公屋回收,「綠置居」、「租置公屋」等計劃,獨立看是助公屋居民置業,但若本來涉及公屋地皮或單位,「賣斷」後單位就不會再配給輪候冊人士,現已涉及十多萬個「賣斷」單位;而每年原來回收的公屋單位逾7千個。另外,在轉售期過去,這類單位也可流入私人市場成為「綠置居王」及「公屋王」,變相托市,所以置業讓人脫貧,其實就是要樓價繼續升。

謬誤3︰避免「貧窮屋邨」

另一方面,林鄭在訪問又指,新措施能避免「貧窮屋邨」。但實際上,未來幾年原來公屋選址多在市區及擴展市區,例如深水埗、沙田、黃大仙等,若都建為綠置居,這只會令較有資產的住戶集中在新屋邨及理想地區,剩下更低收入的在舊屋邨;另一方面,在輪候冊的家庭由於收入要低於申請限額及多年承擔劏房貴租,入息及資產都較低,現在剛更大機會入住舊公屋(新公屋都變為綠置居),所以林鄭此舉,才是令舊屋邨進一步「貧窮化」。


多建綠置居,如果以原本的私樓土地興建,獨立看問題不大,但若以公屋地皮,是必然會延長公屋輪候時間。(資料圖片)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謬論4︰難承擔房屋財政林鄭又說建議是考慮房委會的財政,指現時出租公屋難以承擔房委會長遠開支,而綠置居的則可作補貼。其實,所謂房委會的「財政負擔」,是源於政府要求房委員自付盈虧,而不作任何資助。試看過去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都會高舉在醫療、教育、福利方面,政府用了多少百億、增加多少百份比,但「房屋」呢?試看歷年那個「政府開支圓形圖」,幾乎沒有「房屋」一項的。若公立醫院、資助學校、社福機構不能自付盈虧,難道又要賣醫院賣學校賣中心?資助房屋理應由政府資助,若房委會有「財政負擔」,政府大可注資。林鄭口稱有萬億盈餘「應洗得洗」,而政府還有740億房屋儲備金可用,為何今天竟建議對房屋資助縮水?現時林鄭提出以綠置居收入貼公屋開支,難道這種「窮人貼窮人」就是林鄭的「理財新哲學」?「超越」以往特首 向基層說道別回顧過去,董建華年代提出「3年上樓承諾」,計劃大幅興建公屋;梁振英年代亦以增建公屋為主線,當年局長張炳良也重申3年上樓目標不變;即使競選特首的唐英年也提出2年上樓、曾俊華提出6成公營房屋的目標等,都強調政府對基層住屋方面的承擔;即使被評為「討厭窮人」及「官商勾結」的曾蔭權,也未至於提「公屋封頂」。但到今天,當輪候冊個案、租金、樓價,三者皆達香港歷史高位時,林鄭不單不提加建公屋或減輪候時間,卻「膽自大」提出「公屋封頂論」,顯然是漠視基層需要,削弱政府在資助房屋及扶貧防貧的重要角色,甚至予人感覺是向地產商找數,繼續力推房屋商品化,托住樓價租金,最終受害的將是基層市民。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因置業訴大所以公屋80萬封頂? 但置業訴求絕非自然而來!|沙治

林鄭在施政報告已擺明要搞非常置業主導的房屋政策。坊間熱議之際,林鄭在接受專訪時竟指日後可將大部分出租公屋改為綠置居,甚至說出租公屋可在八十萬的數字封頂。由此可見,林鄭的「置業主導」已是幾近瘋狂的地步。在今天(10月27日)的明報報道中,林鄭為她這樣的政策方向解畫,說是因為港人的置業訴求很大,所以有此一著。沒錯,香港市民很可能對於置業有強烈的慾望,但其實這也是政府有份製造出來的。簡單一句,對置業的渴求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自然」。

沒有人不想安居樂業。在香港要安居,不置業往往被看成是不可能的。首先,申請公屋的資格嚴格,已將大量中下層排除在公屋的選項。租私樓的話,由於缺少租務管制,大幅加租和逼遷的壓力總是存在,所以置業就被視為安居的唯一途徑。

在我們的文化中,置業也有安居以外的意義。自置居所不但被視為安樂窩,它也是保值投資的工具,應急時可以換成現金的資產,甚至是養老時的重要工具。但為何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就要靠轉賣以至是炒賣物業呢?為何養老安老又要靠自置物業呢?為甚麼我們不能覺得靠自己努力工作就可以改善生活質素?不就是我們的產業政策出了問題,而且職場中勞資的議價能力極度懸殊,所以就算是中產專業人士都覺得投資/機房地產才是正途?

假如公營醫療做得更完善,假如退休保障做得好,我們要那麼擔心遇上急病大病沒有錢去私院嗎?我們要在二、三十歲就為六、七十歲以後的生活費神嗎?

當然,也不能一切歸咎於政府。不知為甚麼,我們社會總覺得樓市永遠向上,總忽視了長年供樓的壓力。靠自置物業以安居、保值其實也不是必然。

總而言之,對自置物業的龐大訴求,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房屋和其他政策不足所形成的產物。當政府進一步要推動置業主導的房屋政策時,這個訴求也肯定會變得更大。政策帶來置業訴求,因此要再搞置業主導政策,這又會帶來更大的置業訴求……我們真的要看著這個讓地產商繼續宰割我們的怪圈永續下去?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 創意滿分,驚嚇爆燈]
現住及輪候公屋家庭達到103萬,80萬公屋單位就足夠?

扣除4萬餘額單位後,房委會要在現有公屋抽出23萬個單位。現住公屋家庭可能被進一步收緊租住條件,被迫置業做樓奴,23萬輪候家庭則望穿秋水,猶無立錐之地。
再一次見識林鄭施政
捨難:壓抑樓價、實施租務管制(地產商、大業主)
取易:收回公屋單位,新建公屋數目封頂(小市民)


何惠彬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命裡有時終需有,

命裡無時莫強求。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回應 #14 folee2008
天災未到……人禍先到!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G131xxxx扩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連新移民數目都封頂囉.  
市3 / G1219xxx , 2008/10月 收藍咭,
2013/09/18 : 第一次興華二村(不合理拒絶)
2013/09/19 : 轉拒絶字
2013/10/11 : Step 2
2013/10/23 : Step 3
2013/10/29 : Step 4 , 11/01 收信, 德朗是我家^^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