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康樂園 » 其他 » 《我,不低頭》觀後感 - 我誠實,所以我被懲罰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我,不低頭》觀後感 - 我誠實,所以我被懲罰

《我,不低頭》觀後感 - 我誠實,所以我被懲罰
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負責社工 - 艾石

我不是畢業於社會科學學系,也不是甚麼社運的搞手,只是一位前線社工,全港41個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 (IEAPS)(即大部分綜援受助人必須參加的就業支援計劃)其中之一的負責社工。

《我,不低頭》發生於英國,當然制度上和今日的香港不盡相同,但是主角(Daniel Blake)所申請的《求職者津貼》,部分條件與現行的 IEAPS 相約,受助人必需履行求職及接受培訓的責任,否則需面臨被扣減或停止綜援的懲罰。

當然,每個制度均有瞎點,感謝《我,不低頭》的導演堅盧治(Ken Loach),鏗鏘有力的將制度下其中一群最誠實,最無助的受助人呈現在大銀幕。我不知道在英國類似的情況是否常態,但在香港,我卻看到一群最誠實的人正在接受懲罰。

(以下內容可能涉及劇透)
1. Daniel 因健康原因不能工作,但又必須履行求職要求,我的辦公室每日,是每日,也在發生。「綜援養懶人」的說法,作為一個綜援工作者,我反對。那綜援申請人當中有否懶人?有,我肯定,但絕不是傳媒報導那樣多。有很大部分的綜援受助人因家人健康、個人健康、年幼子女、言語不通、年老、精神健康、等原因不能工作,但他們都同被貼上了「綜援」的標籤,輿論帶頭說他們懶、有手有腳呃綜援,這竹篙便狠狠的打在這群人身上。往往最痛的不是「呃綜援」的一群,而是每日已經受盡內心責備,最有良知的一群無助的受助人,就像 Katie 一樣,看不見希望。

2. 我誠實,所以我履行求職責任。Daniel 對 Ann 說,我沒有了自尊,但我還可剩下甚麼?明明不能立即投身工作,卻要每個月「扮搵工」,認真致電僱主,努力參加面試,最後卻要推卻僱主的聘約,發生在 Daniel 身上,也發生在我的個案當中,非常真實,而且月復月,年復年。這是為什麼?最後他們只有兩條路可走,放棄綜援,自己奮力掙扎求生;或是學會狡猾,欺瞞自己的善良和良知


3. 我手上不少個案選擇了前者。每日擔驚受怕被起訴「獨留兒
童在家」,也害怕子女學壞,辛苦工作以維持每月高昂的開
支 (包括房租);或是明明身體不行卻努力「死撐」,最後關
節勞損,不能復原;也有壓力太大導致抑鬱、或離婚收場.
.. (還有很多 Bad Ending 的例子,不能盡錄)。為甚麼?只因為他們誠實。

4. 題外話,感謝碧樺依老師提醒,「不同性別的社會保障需要
」亦是另一重要不公平的現象,不過我未作研究,不敢班門
弄斧。
我不熟悉社會學派,也不是政治的材料,上述觀點只是作為
社工的一點觸動。對於改變政策,我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建議
。不過很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各位有多一個角度看貧窮
,僅此而已。
對了,其實就如 Daniel 所說,我們不是個案,也不是服務受眾,我只是一名公民。


本帖最後由 folee0001 於 2017-03-01 10:24:14 編輯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影評】《我,不低頭》:佢,窮到燶2017年01月26日

踏入 2017 年,特首選舉戰幔拉開,三位前政府高官及一位前法官頻頻落區,親民效果未達,窘態先現。某前高官不懂得用八達通坐地鐵及不知到哪裡買廁紙;另一前高官到深水埗試睡「棺材板間房」,然後慨嘆想不到香港窮人居住環境如此惡劣。


  • 葉七城

[url=][/url]





社會進步,一般人認為在社會保障制度下,鮮有「窮到瞓街」﹑「餓死」或「凍死」的情況出現,但真實情況又有幾多人理解?高高在上的領導人,生活離地,雖未至像晋惠帝問百姓沒米吃,「何不食肉麋」(為何不吃肉粥)?但真正要了解民間疾苦,不是做一兩場親民騷便可以。

英國導演堅盧治(Ken Loach)新作《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獲康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正是給當權者的一記當頭棒喝。堅盧治素來是為工人階級發聲,《我,不低頭》的故事——絕非危言聳聽,說得粗俗點,正是一個「窮到燶」和「窮到做『雞』」的故事。






《我,不低頭》嘲諷「制度」的荒謬:在英國北部紐卡素建築地盤任職木匠的貝丹尼(戴維莊斯飾),家境清貧,伴侶早年因病離世,獨居無兒女。他在工作時心藏病發,康復後,醫生勸喻他不要工作,他申請失業援助金,但需要經過「健康」評估,證明沒有工作能力方可申請,評估由沒有醫學資格的公務員以問卷方式進行,問題模棱兩可,但直接裁決貝丹尼前途。

結果貝丹尼被評定為「仍有工作能力」,機制容許上訴,但要循網上申請,過渡期間,他可以申請「求職援助金」,條件是要不斷搵工面試,和要先上協助搵工的「如何撰寫履歷」課程﹑填寫「求職紀錄冊」及定期約見社會福利署官員作評估,官員有權認為申請人未盡全力而暫停發放援助作懲戒。




[url=][/url]





話說我們有一位前高官特首候選人,是在政府掌管財金的大掌櫃,在庫房水浸時仍不肯還富於民,被譏為守財奴,掌櫃最怕被批評金錢用不得其所,所以涉及公家支出,定必有嚴格的審查制度,慎防福利被濫用,這種「優良傳統」源自殖民地時代。

所以看《我,不低頭》時,香港人會特別咬牙切齒,感同身受。英國公民貝丹尼半生為木匠,對電腦一竅不通,單是到圖書館借用電腦,在市民協助,下載申請表也花了一星期。繁複的程序已經失去原意,變成為了「公正」和「有效」執行制度的工具,甚至是官員的「使用說明書」和「免責條款」,只要按本子辦事,便不會「孭鑊」。

制度無情,尚幸人間有愛,《我,不低頭》的另一支線是關於單親媽媽琦蒂(夏莉史昆絲飾)的故事,她獨力撫養兩名兒女,在倫敦居住時因投訴房東不法行為,遭到報復迫遷,琦蒂也是「窮到燶」,獲福利署恩恤安置到紐卡素市的單位居住,因為遲了見官員,慘被罰暫停發援助金,幸得見義勇為的貝丹尼幫忙,替他申請水電,及介紹她到慈善機構的食物銀行領取食物及必需品應急。

琦蒂因為太飢餓,在食物銀行有失態表現,而且被人拍下放上網蒙羞,貝丹尼鼓勵她不必因此自卑,他與琦蒂一家成了莫逆之交。




[url=]







本帖最後由 folee0001 於 2017-03-01 10:28:35 編輯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堅盧治的寫實風格往往很催淚,蓋因現實令人心酸。《我,不低頭》最催淚的情節是琦蒂窮得要到超市高買衛生巾,雖然經理不追究,但生活磨人,她最終接受做提供性服務的「伴遊」。可能有人會說:現在沒有「迫良為娼」這回事,但為了照顧家庭,窮到踏上這條路,始終不是件令人快樂的事,堅盧治安排了一幕貝丹尼為了求證而「光顧」琦蒂,令人心痛。

貝丹尼繼續被制度玩弄,拿著手寫的履歷,去見一些他健康應付不了的工作,最終被拋出社會保障的安全網外。在進退維谷,無計可施之下,於街頭塗鴉控訴,反而惹來大眾關注及支持。貝丹尼得到志願機構協助,安排義務律師申訴,律師審視了醫生報告,認為勝算很高,貝丹尼亦計劃在聽證會上陳詞,但命運弄人——他不必再發言了,無需再當制度的人球。

《我,不低頭》是對社會沉重的控訴,堅盧治面對冷漠的制度,只有無奈與遺憾,但在他的眼中,人間有情,守望相助尚能抵禦冷漠,像片中的的食物銀行義工﹑良心律師及超市經理,甚至是熱心助人的貝丹尼,大家多走一步,幫忙有需要的人,可能只是盡一點綿力,但集腋成裘,便能發揮更大的推動力。

最後謹以貝丹尼計劃的演辭作結——內容不卑不亢,捍衛做人的尊嚴,原文直錄:

"I am not a client, a customer, nor a service user.
I am not a shirker, a scrounger, a beggar nor a thief.
I am not a national insurance number, nor a blip on a screen.
I paid my dues, never a penny short, and was proud to do so.
I don’t tug the forelock but look my neighbour in the eye.
I don’t accept or seek charity.
My name is Daniel Blake. I am a man, not a dog.
As such I demand my rights. I demand you treat me with respect.
I, Daniel Blake,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Thank you."

——我的名字貝丹尼,我是人,不是狗……我是一位公民,不多不少。




[url=][/url]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來稿】看《我.不低頭》那一包被遺忘卻關鍵的衛生巾沒多少人留意到這些令Katie一點一點地被奪去尊嚴的事件,源自那一包衛生巾,那一包沒有被視為生活所需因而沒有人捐給食物銀行,而且價錢讓Katie無法負擔的衛生用品。或者說,Katie有錢的話會先買東西給子女,衛生巾就先別說吧。

胡穗珊


(《我.不低頭》電影劇照)

文:胡穗珊(工黨主席)

最近工黨包場與黨員、友好一起看《我.不低頭》,座無虛席,算是一場小小但成功的聚會。導演堅盧治就是「堅」,拍得細膩平實、深刻動人。

第一套看堅叔的電影是《麵包與玫瑰》,拉丁裔房務員姊妹吵架那一場,在張力和矛盾背後的姊妹情,讓我哭崩了。

這一次,有一個場面一直沒有被提及,卻讓我耿耿於懷。Katie去食物銀行取食物和生活用品,偏偏卻沒有衛生巾,為之後在超市被迫高買留下伏線。很多人注意超市的那一場,往往在於超市經理的寬大,或是門口警衛介紹Katie伴遊工作的那一條線;不過我們沒多少人留意到這些令Katie一點一點地被奪去尊嚴的事件,源自那一包衛生巾,那一包沒有被視為生活所需因而沒有人捐給食物銀行,而且價錢讓Katie無法負擔的衛生用品。或者說,Katie有錢的話會先買東西給子女,衛生巾就先別說吧。


(《麵包與玫瑰》海報)

是的,沒有衛生巾,女性不會死去,但是沒有衛生巾或其他可用替代品,經期來到時婦女可以如何維時日常生活呢?如何外出購物、照料家人?當這場境再放入英國社會脈絡中,更發現堅叔的功力。

去年,英國政府擬將女性衛生用品視為「奢侈品」,不能獲豁免徵收銷售稅;相反,男性用的剃刀則列為「必需品」。在浪接浪的抗議聲中,這個荒謬的界定方法最終被取消,M巾棉條「幸免於稅」,但這界定根本反映出國家制度對女性需要的冷漠,以及將女性生殖衛生視個個人責任而非公共衛生、社會共同責任的問題。

這不是一個個別的問題,我之前修讀性別及國際發展時,就見過不少緊急救援或社會援助項目經常忽略女性的需要,救助品中往往沒有衛生用品或胸圍。那是缺乏性別角度的具體事例,是我們將援助重點放在生存而非尊嚴的證明。即使在發達地區如加拿大及美國,不少女性露宿者如要購買衛生用品就意味著要少吃三餐,最終以廁紙,甚至報紙代替,大大增加了她們感染疾病的風險。

在香港,衛生巾也不便宜,而且衛生巾公司更樂於推出高價的產品,例如:M巾內褲、液體M巾,而非改良技術降低售價。或者,香港也需要一個「我要平M巾運動」!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