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興趣坊 » 宗教 » 趙樸初說佛: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趙樸初說佛: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而起

緣起論或者因緣觀是佛教的根本原理之一。因,涉及主體的性質、成分與作用,故謂之因.緣,如因緣、所緣、等無間緣、增上緣,皆關系之緣。因緣和合而生法。

趙樸初曾在題為《詩歌及其與佛教關系漫談》的演講中說:“佛教的宇宙觀是不承認字宙是上帝和神創造的,它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而起的,‘緣’解釋為現代的語言就是關系與條件,釋迦牟尼解釋‘緣’為‘此有吾必有,此無吾必無;此生吾必生,此滅吾必滅。’比如講,有主人必有客人,有客人必有主人,這樣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佛教把事物的形成分解得很細微,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由很細微的東西湊合而成的,都是因緣而合起來的。”

佛教講“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既然一切由因緣而起,即不是因佛而起,所以,佛教不等于主觀唯心主義。同時,佛教不承認上帝和靈魂,即最初的原因,不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我”,也不是客觀唯心主義的“造物主”,而是客觀世界本身。

樸老曾吟詩談到這中間的區別:“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而云皆由佛,豈不是胡說?”“胡說”入詩,在樸老是唯一的一次。從考慮問題一向嚴密的樸老嚴厲的口氣看,這個觀點十分重要,涉及到對佛教本質的理解。

他寫遺囑,也明確要求不講“安息吧”一類話。    佛教解釋人際遭遇等,也從因出發。在《佛教常識答問》一書中,趙樸初說:“佛說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方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

事物皆由因緣而起,但佛教不否定佛教徒的后天努力(主觀能動性),不否定佛教徒修持工夫,從而將客觀的“因緣”與佛教徒后天努力結合。這也是高僧和一般僧人雖然都信佛,但最后境界不同的原因。樸老吟詩“緣生緣滅有由來,終賴慈心熄禍災”,即講佛教徒個人的“慈心”,與最后能否“熄禍災”有直接關系。

佛教抽簽,常言“信則靈,不信則不靈”,也屬此理。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落落随缘去往身

     赵朴初的因缘观也是随缘观。

     白云禅师云:“随缘不是攀缘,攀缘是有所为,随缘是有所不为;身为出世行者,于家业的责任,原就不可以舍弃众生,必须饶益众生。”高僧崇尚随缘,反对为了个人利益攀缘附会。

     一次,夏丐尊邀请弘一大师到白马湖小住。

     一位朋友送来素菜,夏丐尊吃了,非常咸。弘一大师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夏丐尊忍不住说:“这太咸了。”

     弘一大师说:“好的,咸的也有咸的味,也好的!”

     弘一大师就是这样,处处随缘,大度包容。

     平常,朴老也是随和、大度、胸襟宽阔。

     1988年夏天,朴老到青岛,曾以《随缘》为题,写小诗云:

难得一日晴,又遇终朝雨。

睛佳雨亦佳,好景随缘取。

     晴佳雨亦佳”,体现了朴老无论遇到什么场合,都能以平常心态去看待,从中找到美好的东西。

     随缘是佛教高僧平和的交往方式,是佛教义理的要求;同时,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有利于国家和家庭以及个人。

     对其所尊重的章士钊,朴老曾吟诗:“欣欣旷古清明世,落落随缘去往身”,赞扬章士钊晚年超脱世间的纷争,超脱了生与死。朴老还吟诗“随喜更随缘”,贺日本山田惠谛长老米寿。

     日本秦慧玉长老送墨宝给朴老,朴老吟诗“随缘文字留珠玉”,将看似随意书写的书法、诗词等,看成是“随缘文字”。在奉和日本长老的诗词里,朴老吟诗:“处处欣欣木向荣,随缘化度庆功成”,将化度的过程,看成是随缘做功。20世纪80年代,朴老赋诗“随缘所至众欢喜”,把中国赠送熊猫给曰本与佛教的随缘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朴老国际友好交往的思想,暗含两邦睦邻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朴老把外出访问的间隔,视为“违缘”,但他又视为盛缘,曾吟诗“识得违缘是盛缘”,感慨他三次到楞伽的经历。从“违缘”中,朴老不是停留在惋惜失去的时光,而是感受重逢的喜悦。失后重得,他更加珍惜,视为盛缘。

      朴老曾吟诗“长老有嘉言,宗教贵在活。随缘善诱人,宜家又宜国”送山田惠谛长老。“随缘善诱人,宜家又宜国”表明,中日佛教领袖关心的是佛教如何教育信徒,适应当今社会,不拘泥于以往的法门。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朴老喜欢说顺时而转,也是“活”的意思。朴老的这首诗,由“随缘”而涉及到当代宗教的本质问题,包含了对传统佛教制度顺时改革的思想。本帖最後由 chriskong 於 2012-2-25 14:20:51 編輯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善恶终有报
     佛教讲因果报应,同时强调主体的自觉,把个人的解脱与度众生结合起来。这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促使佛教徒静心、脚踏实地地求佛。在愿禅师说:修行要脚跟着地,不能狂妄急躁。要知因识果,如果没有因果律,仟何宗教都会崩溃瓦解。

     朴老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因果报应观点有益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他不隐瞄自己赞成因果报应的观点。他说:“佛教讲因果律时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杀人一定要偿命。这就说明了佛教是不会违反世间法律的,而是承认世间法律的。不杀生是这样,不贪、不嗔

     也是这种精神,若是为国家生财,为人民谋利,这是利益众生的事,是大好事。若是为个人贪财,为私人泄忿而害人,那就为戒律所不许。

     因果报应的思想,对贪污腐败分子,行为不端的人,也有惩戒意义。这些违法乱纪的人,一般有侥幸心埋,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自己的违法行为会暴露,所谓利令智昏。佛教宣传因果报应,时时提醒人们行善抑恶,是世间法的重要补充。

     弘一大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

     陈毅生前喜欢说的一句谚语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齐俱报。”这句谚语既是佛教的循环报的思想,也是其他宗教或儒家的观点。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句话的佛教意义是:今生一切是前世安排,来生幸福,全看今生积德行善。林彪、“四人帮”被粉碎时,完全实现了陈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话。《陈毅诗词选集》出版后,赵朴初吟诗“善恶终有报,谚语非愚蒙”,还提到陈毅那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谚语非愚蒙”,指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以为是佛教骗人的。本帖最後由 chriskong 於 2012-2-25 14:26:00 編輯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一切因緣生 一切因緣滅
祝未上樓朋友早日上心水樓;祝已上樓朋友安居樂業!
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或分享, 建議大家在適當分區建立帖子。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1974年,朴老吟诗云:

作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
莫羡忉利天,转眼泥犁掉。

    “忉利”,梵语为三十三天,即天堂。“泥犁”,梵语为地狱。朴老这首诗,讲的就是因果报应的辩证法。

      无常是正信

      什么是“无常”呢?

      朴老说:“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

      在《佛教常识答问》一书里,赵朴初将佛经中关于缘起有11个意义归纳为4个重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可见,在朴老眼里,“无我”和“无常”仅次于无造物主,十分重要。

      还不止如此,朴老又将这四点进一步归结为两点:“无常”和“无我”。因为“无常”包括“因果相续”。“无我”即没有主宰,否定了造物主。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便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解释、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为“法印”: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九碍。

      历史上,佛对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在思想上推倒了婆罗门的神权,宣布众生平等,说出了“诸法无常”的真理,对当时的社会起了进步作用。可见,佛关于“无常”的本意,指没有永恒,一切变化不居。

      大愿禅师说:“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没有一个水远不变的,就像今天大家来结缘,大家来这里听我讲,因缘具足,等一下时间到了,一个小时过后,我做我的事,你们也要回去做你们的事了,这次听法的因缘就散了。”

      佛教本身也受“无常”法则支配。佛法经历兴起、演变和衰坏三个时期,即正法、像法和末法时期,说明佛不否认将来佛法灭。“诸行无常”,包含佛教在内。

       就个人而言,“无常”有生命终结的意思。本帖最後由 chriskong 於 2012-2-25 14:36:50 編輯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鲁迅在小说中,经常提到他小时候在家乡看戏,“无常”成了鬼的代名词。鲁迅记忆里的“无常”是活人扮演的,47岁时,他还画了活无常的图像。1947年3月7日,赵朴初接到太虚法师的电话,要他到玉佛寺一趟。太虚正在生病,他将自己写的《人生佛教》送给赵朴初,勉励他努力护法。

      十天后的下午,太虚法师在上海玉佛寺圆寂。

      事后,太虚法师的徒弟对赵朴初说:“师数日前说,将往无锡、常州。初未知其暗示无常也。”赵朴初豁然觉悟,十天前,大师送书给自己,也是临终嘱托啊!大师真是当今禅宗登峰

      造极之人,只因先机不可泄露,没有明说。大师圆寂前的参语,分明作了暗示,但只讲了九成。

      无常”,是无锡、常州的藏头字,即生死无常。

      1987年春天,正果法师对惟贤说:“人生无常,从我的病情看,恐怕不久要走了。”他讲的“人生无常”,也是生命终结的意思。

      佛要个人树立无常观,意在不贪生,一心念经,寻求来生好的报应。

      善导禅师说:“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广超禅师在《佛学基础知识》中说:“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是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无常。”

    另一方面,佛教也从积极的人生观上理解无常。

     大愿法师说:“从在妈妈的肚子里,有这五蕴身,我们就开始成长,到达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老化,这就是无常变化,不要听到无常之后,就开始紧张,变得消极,你了解无常,体会时间宝贵你才会更加积极把握,利用时间更加努力、精进,努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听到无常脚就软了。听到无常之后,你会更加意志坚强,我要不是了解无常,我实在不要这么拼命,一天忙到晚。”

      文革”后,佛教百废待兴,朴老对镇江茗法师说:“要教育教徒们,分清什么是正信,什么是迷信。例如无我、无常是正信,有我,有常是迷信;念佛看经是正信,烧纸锡箔是迷信等。”

     “无常是正信”,是因为无常观包含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生观中,季羡林是异常信服佛教的最基本的教义“万有无常”的。因为“万有无常”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谁也否定不了。

     他是真正做到了无我

     什么是“无我”?梵文为anatman,不是我,或者没有我的意思,即译作非我,或无我。“无我”,不是说不存在阿特曼(我),而是不要迷恋非我的东西——我执。赵朴初说:‘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

      所谓“有情”,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入字(六种元素)构成,其中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着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支配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是佛教关于“无我”的一个解释。本帖最後由 chriskong 於 2012-2-25 14:43:47 編輯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无常和无我是有联系的。释迦牟尼把执色、受、想、行、识视为“我”的观点,视为常见,予以驳斥。

金刚经》云: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由于众生不明白缘生缘灭,无常无我,日常生活中追求为“我”,或为“我所有”,陷入了惑或烦恼。但佛是一位充满了慈悲、智慧的觉者,是一个无我和清静无为的人。“无我”,就是断除尘世间一切烦恼,舍弃一切不该追逐的东两。无我法,即无畏、牺牲、奉献,因为“无我”,在你奉献的时候,感到自然、身心安乐。

     广超法师解释说:“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要你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根深蒂固地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

   “无我”的另一种解释是:我是存在的,但不要“我执”,把我看成第一位的。

     不认识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人总觉得自己身心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我执),所以产生了贪、嗔、痴等烦恼,造成种种恶业。所以,人的生死痛苦本源于“无明”,即不了解、无知。

     为了破“人我执”,佛教声闻乘要求出家做和尚,不要在家修行,因为在家修行障碍多,只能证得初果,至多证得三果,不能达涅?境界。出家人一心归山门,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倘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这是出家人最终高于居士的地方。

     进了庙门,学修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观法无我”,忘了自己。“文革”期间,佛教的教义被全盘否定,连一些佛徒也不清楚“无我”的含义了。

     朴老虽是居士,高僧却尊敬他,视他在高僧之上,这是因为朴老虽在家修行,他的功果已到了维摩境界。

(摘自《赵朴初说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24.00元)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9541

     趙樸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6%A8%B8%E5%88%9D

     中國佛教協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4%BD%9B%E6%95%99%E5%8D%8F%E4%BC%9A本帖最後由 chriskong 於 2012-2-25 14:55:02 編輯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CY 有高人。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