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旺角3層碌架床位 月租$1600如籠屋 150呎逼滿15床1廁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88歲住客怕礙「鄰居」寧到公廁

14,281


  • [url=]適中字型[/url]
  • [url=]較大字型[/url]
■陳伯談到子女不願與他同住時一度落淚。簡明恩攝




【本報訊】租住3層高碌架床下層床位的陳伯雖已88歲高齡,但因為被子女嫌棄,個多月前被逼遷到上址。有便秘的陳伯為免妨礙其他租客用公家洗手間,寧願步行15分鐘到附近公廁解決。他憶述淒涼晚境,含淚慨嘆每天恍如等死。







被子女逼遷 含淚嘆等死

記者昨見到陳伯從劏房住所步出,拖着緩慢步伐,行了15分鐘到達附近的旺角道公廁的二樓男廁。陳伯說他患有前列腺癌兼有便秘,每次解決都要花上數十分鐘,故他寧出街解決:「費事阻住人啦!」身高僅約5呎3吋的陳伯描述,他租住的最低層床位,闊不足3呎,長度則剛夠他趟卧時勉強伸直雙腿,但轉身並不容易,加上下層床位很貼近地面,陳伯指若坐在床上,雙腳及腰板亦無法伸直。他承認不滿居住環境,但也沒有辦法。
陳伯妻子已離世,數名子女長大成人,他原與女兒居於九龍城,但最終被嫌棄,一個多月前遷到上址,由子女代付租金,隨身行李只有放在一個紙袋裏。說到傷心處,他不禁拭淚。現時靠積蓄及生果金過活的陳伯坦言銀行戶口只餘數萬元,曾欲申請單人宿舍卻獲告知不符資格,對於將來的生活,陳伯坦言已不存盼望。
■記者金敏琍、簡明恩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3-16 13:41:13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租金飆基層苦 騎呢劏房賺到盡

12,765


  • [url=]適中字型[/url]
  • [url=]較大字型[/url]
■涉事單位擺滿碌架床,地方狹窄,租客只能將雜物塞在床上,生活環境極為惡劣。黃江奇攝




【本報訊】全港約有近10萬個劏房,近年樓價持續飆升,劏房租金一升再升,不少基層市民捱貴租之餘,亦衍生出不少騎呢劏房和床位,為免「越住越細、越住越窮」,有團體促政府設定最低居住面積標準,並應增建公屋。
像今年1月,油麻地窩打老道有唐樓業主於面積40呎房間內放置梳化床,以每月2,900元放租,梳化床與淋浴位只是一簾之隔,惹來爭議。同月觀塘一幢大廈,有業主更於廁所內安裝吊床,吊床下便是馬桶,以月租2,200元出租,令市民慨嘆。







團體促設最低居住面積

全港關注劏房組織平台幹事陳穎彤指早前調查顯示,劏房租金過去1年內上升13%,高於私人樓升幅。她炮轟3層碌架床出租床位的現象荒誕,促請政府增建公屋,並設立租務管制及住屋面積標準,建議與公屋劃一,即人均75平方呎,以保障基層租戶居住質素。
統計署今年初發表報告則指,全港劏房約有近10萬個,居住人數約21萬,而租金中位數為4,500元,租金在5年間已勁升1倍,現劏房租金佔租戶入息33%。
為了讓基層家庭獲得可負擔的房屋,社聯正推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希望募集及提供約500個單位以惠及約1,000個基層家庭,共享單位初步將於九龍城、土瓜灣、旺角及港島區推出,料大部份住戶可於今年入伙。
■記者潘婉玲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3-16 13:40:57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採訪手記-60年不變】

玲姐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幼年隨父母離鄉來港,隨後在港就學至高中,畢業之際雙親經已退休,接下來的3、40年,她獨力供養兩老。她是典形的上一代香港人,也彷彿是筆者所能預見的未來。

同是上世紀50年代,被譽為香港「公屋之父」的前工務司鄔勵德(Michael Wright)提出了「鄔勵德原則」,建議屋邨單位必須有獨立廚廁。他在之後的紀錄片《勵德年記》提及,早期的公屋、警察宿舍都只有共用廁所,並說﹕「我認為一個人需要這樣如廁,是一件可恥的事」。

60年前的概念,今天有劏房業主將它「融會貫通」,除了早前在網上瘋傳過的梳化床連廁所劏房外,記者做過資料搜集,發現葵涌、油尖旺、深水埗等地區都有相類的「奇則劏房」。葵涌的劏房也是馬桶與床相連,尚算光猛、走廊還有雲石地板。誰知租盤一個比一個環境惡劣,看過幾個單位後,連記者也不自覺把要求降低,竟覺得葵涌的劏房還算不錯。

有人會問︰玲姐為何不申請公屋上樓?因為她做保安員的薪金,剛好超出了公屋申請的單人入息上限,大概不到1000元。又有人會問︰為何玲姐不找個好一點的房間?正如她在報道所說,深怕70歲再難繼續工作,只想趁現在多儲點錢養老。

這是她的個人選擇,也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只是不知由何時開始,「獨立厠所」竟變成一個有錢賺盡,劏得就劏的結果。而獨立厠所作為基層市民生活上的一點尊嚴,都被剝奪得體無完膚,變成何其「奢侈」的願望。

同樣在1950年代出生的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在英國《金融時報》提到,有些年輕人是因為嫉妒而轉向激進路線:「當其他人都有,為何我不可以?」(some young people are being"steered towards a more radical position"because of a feeling of jealousy: "when other people have it, why can't I?")

記者隨即想起玲姐說過一句語重心長的話﹕「下一代人嘅薪金雖然比我哋高,但生活指數咁高,賺萬幾蚊一個月都好難有錢剩。你四百幾呎樓都話要成千萬,邊有可能儲到錢買樓?」

誰貼地?誰在問何不食肉糜?到底我們所要求的是「人有我有」,抑或是生活的基本權利?再過60年,香港又會變成怎樣?

有線電視記者
錢瑋琪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個政府幾時先可以真係做d有建設既野解決民生本帖最後由 puipui88 於 2018-03-16 19:57:32 編輯
單人轉擴3再擴4:g1326-1327
28/1 電話拒絕滿東低層
22/2 收拒絕信,網上轉回s2
2派 駿洋 安居樂業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