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社會保障&關愛基金 » 團體促放寬長者綜援資格審核 保障基層生活最低要求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團體促放寬長者綜援資格審核 保障基層生活最低要求

【本網訊】特區政府即將公布最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坊間有不少消息指,財政司司長將會向低收入家庭「派錢」。不少消息指港府將發放一次性紓困措施時,有團體認為政府應線檢視社會上的「安全網」,即是普遍基層市民都會申請綜援計劃,重新制定標準金額、補助金及津貼水平以及相關機制,並停止調高長者綜援申請門檻。

看不見的「殘疾」 找工作難上加難

63歲的林珍,大家都稱她為「姨婆」。她與18歲有特殊需要的姨甥孫同住,擔起家中經濟支柱以及照顧者的角色。年輕時的她是一名收銀員,50多歲的時候打算轉行從事清潔工作,但每次報上年齡後,對方都露出「唔太願意請你」的樣子。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等候,她決定走到便利店門外等,為求見負責人一面,終於求得一個便利店店員的職位。

然而,姨婆因身體狀況不佳不得不放棄工作,「因為脊骨勞損所以就沒有做,頸又痛,坐又唔得、企又唔得,後來就沒有再做7-11」。她本來打算繼續在職場打滾,但面對身體的隱疾和照顧者的身份,要找一份適合的工作難上加難。姨婆形容當時 「壓力爆煲」,更需要服用情緒藥,於是在2013年決定申請綜援。

施政報告曾提調高長者綜援申請門檻

上屆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調高長者綜援申請門檻,由原來的60歲調高至65歲,預計措施將於今年年中實施。去年統計指出社會有逾14.4萬人申領長者綜援,當中60歲至64歲人數多達2.5萬。有消息指,措施將於本年年中實施。(已向社署查詢,唯未獲回覆)醫學界議員陳沛然解釋,有關的調整或與政府有意延長退休年齡限制有關。

姨婆的綜援申請個案早已獲批,不會受有關調整影響,但她認為不少長者與她一樣有經濟困難,需要政府的援助。她說:「我身邊有朋友成日都想捱到60歲去攞綜援,因為再轉工就再無人請,而家再提升到65歲,佢咪好唔開心,成日話最唔抵我。」她指政府根本未能確保他們的就業機會便調高年齡,認為政府並不了解他們的感受,「10份工才有一份工作回覆,仲要未必請」,是一個龐大的心理壓力。

長者的綜援標準金額和一般健全成人所領取的金額相差約$1000一個月,縱使長者仍然在60歲時刻申請一般健全人士綜援,但金額或會因沒有其他收入,而遠遠不夠應付生活。

加幅度趕不上通脹  唯有食少一餐

由於綜援金要等到2月尾才正式發放,姨婆在剛過去的的農曆新年初一到初三都不敢外出,怕要「派利是」,「過左年會派少一些才敢外出」。姨婆亦提到近年都沒有特別做節, 負擔不起大魚大肉,唯有食頓家常便飯,「清清淡淡就算」

雖然綜援金額有加無減,但加幅趕不上通脹,姨婆一天比一天「手緊」。她經常擔心入不敷支,「以前買20蚊魚肉,而家仲要買少的,而家買餸都要五六十蚊,下午茶普普通通都要38蚊,仲要唔係好大碟」。她寧願自己一日兩餐不吃早餐,讓患有小胖威利症姨甥孫先吃飽 。

社援物價指數落後

政府不是有按機制調整綜援金額嗎? 捍衛綜援權利大聯盟的代表李彥豪解釋,雖然綜援會案社會保障援助物價指數(社援物價指數)作出調整,但指數所包含的支出項目不貼近現代人生活,忽略不少必要的生活支出。他舉例,手機的月費、學童的課外活動及學習支援的費用都不包含在指數當中。縱使指數定期每5年會都未能追上基層市民真正的支出。

大聯盟同時促請政府短期內立即將綜援計劃內的標準金額、補助金及特別津貼回復至1999年削減綜援前的基準,以計算2018年的綜援金額;並政府應改變綜援須以「家庭為單位」的申領要求,讓長者及殘疾綜援申領人獨立申請綜援。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還富於富 刻薄基層」:一眾民間團體就財政預算案回應及新聞稿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社區前進、爭取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撐基層墟市聯盟、重現街道熟食文化關注組、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零散工陣線、街坊工友服務處

「還富於富 刻薄基層」
一眾民間團體就財政預算案回應及新聞稿

現時五個港人中有一個為貧窮人口,全港貧窮人口有135.2萬,貧窮率達19.9%,人口創過去8年數據以來最高,情況水深火熱。基層開支大,包括租金、能源、醫療等,入不敷支情況常見;超過20萬人居住於不適切住房,環境惡劣、租金昂貴,上樓遙遙無期;不少基層的訴求未有得到政府確切的回應,而且問題愈來愈嚴重。

一眾基層團體對是次財政預算案大失所望,公布之措施未能真正對證下藥,紓援基層家庭的經濟壓力同時收窄嚴重的貧富懸殊, 以下是一眾民間團體對於是次財政預算案的回應:

1. 欠缺長遠規劃

政府一直於住屋、福利、醫療、勞工、教育及多元經濟等方面欠缺長遠及完善規劃,所投放的資源及撥款亦不足,推出紓困措施同時,卻無視了以上各方面對基層市民的保障及發展。基層市民的福祉單靠短期的紓困措施絕不足夠,政府應該正視問題,以長遠並完善的措施來達致真真正正的「還富於民」。

2. 非恆常性措施亦需顧及理念,收窄貧富懸殊

今年度的財政盈餘為1380億元,比陳茂波原本估算的一百六十四億元多八倍之多,政府一如以往,推出一系列的非恆常性「派糖」措施,聯席並不反對在適當時候還富於民,但同時政策措施需要顧及背後理念,無論是恆常性或非恆常性措施,都應以收窄貧富懸殊為目標,今年度政府預計退稅額高達443億,但紓困措施只預算了83.1億,如此的則重比例,實在難以有效縮窄貧富差距。

3. 公屋建屋量未應回應基層需求

政府在賣地收益超越1000億,比預算多出六成,然而仍然不增撥資源興建公營房屋,在建設過渡性房屋方面亦毫無建樹,可是未來五年興建公營房屋數字仍處於低水平,只有75000供應出租房,而私樓卻有104000個單位。聯席認為在賣地收益如此豐厚的情況之下,應該減少賣地,將部分私樓地皮改為公營房屋土地,並注資房委會,出資收回市區重建地興建公營房屋。

4. N無問題未被正視,設立三年未上樓租金津貼,或重設及恆常化N無津貼,紓緩基層住屋壓力

基層房屋問題愈加嚴重,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社會有強大的聲音要求政府對劏房戶有更多的支援,可惜財政預算案只要一句「邀請關愛基金考慮為非領取綜援的非公屋低收入住戶(俗稱「N無住戶」)推行短期紓困措施」草草了事,明顯地漠視劏房戶的困境。聯席建議,在公屋建屋量遠遠未能應付基層市民的需要、過渡性房屋如社會房屋又只是杯水車薪的、在中長期措施都未能有效解決基層住屋問題時,政府應設立紓緩基層劏房租戶住屋壓力的津助措施,如三年未上樓租金津貼、或恆常化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一次性津貼。

5. 應設立夏季能源津貼

除了住屋、教育、醫療等開支外,電費亦是基層市民另一開支。基層家庭多使用二手或比較殘舊的電器,耗電量比一般電器高,電費亦相應較為昂貴,因為聯席認為可增設夏季能源津貼,以人均住宅用電量每月136度電計算,向低收入家庭發放每人五百元的夏季能源津貼,以減少基層家庭於夏季時的壓力。

6. 綜援額外發放標準金雖可短期紓困,欠缺長遠目標

綜援作為唯一的社會保障安全網,超過9成申領人現為老弱傷寡的未能自助者。今年額外發放兩個月標準金雖可短期紓困,卻欠缺長遠目標。這無視綜援逾廿年未有全面檢討的嚴重滯後水平,亦難解福利介入後仍低於貧窮線的困頓。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7. 零散工未被保障

失業率低難解貧富懸殊所製造的就業不穩及在職貧窮,勞工市場充斥零散、短期等弱勢勞工,往往不受保障和遭受忽視 。政府一味强調釋放勞動力,不正視勞工和福利配套層面,加強社區支援和改善僱傭條例只會加劇問題。

8. 翻新閒置校舍 建議多用途使用 讓團體辦墟市

就近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政府有意撥款10億翻新閒置校舍,除了讓藝術及文化團體營運,應積極考慮讓不同團體申辦墟市,便利不同地區的基層檔主。墟市能連結不同的社區持分者,鞏固社區網絡,更能推動社區經濟。

現時團體申辦墟市面對的困難重重,特別是尋覓場地時遇到諸多阻撓,許多時都被政府部門拒絕,如康文署不允許恆常舉辦墟市,屋邨場地則遭到領展或其他業權人反對;因此,多區的閒置校舍成為不二之選。日後若把閒置校舍的申請制度透明化及簡化,公佈申請門檻、各項費用、程序條款等資料,更可讓基層團體容易進場。長遠來說,政府應考慮成立種子基金,支援團體起初營運的開銷,讓民間團體得以實踐多用途方案,善用社區資源。

9. 公營街市

監察公營街市發展聯盟發言人陳淑淇指,政府在坐擁巨大盈餘的情況下,應買回領展街市,買回民生。「由2014年至今已出售十多項民生設施,在上年再售多17個項目,當中有10個同時設有屋邨街市,大部更為於貧窮率較高的葵青區。屋邨街市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是以公帑興建用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現在竟成為企業的炒賣工具,陳促請政府當局立即回應市民訴求,回購領展出售的街市,「賣一個買一個」,確保屋邨街市用得其所,滿足居民生活需要。

10. 完善基層醫療體制

政府增加醫療撥款仍合理之舉,但亦須提高撥款透明度,以保障資源能善用於基層醫療服務當中。而長者醫療券金額增加一千元乃一次性措施,長遠未能有具體效果,唯有盡快落實地區醫療支援配套方能長遠紓緩人口老化之社區影響。另外,聯席建議政府善用盈餘,開托「基層兒童醫療券」及「公私營普通科門診計劃」增加基層名額,支援未能承擔醫療開支的基層市民。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過去多年來,惠及中上層市民的一次性紓困措施一直高企,直至今日仍然佔約八成,這個比例沒大變化,我看不到林鄭的理財新哲學有任何新意,也看不到今次的財政預算案如何扭轉貧富懸殊問題,我們對這種財富分配非常不滿。

香港有逾萬億財政儲備,但在社會基建上,例如未來社會人口老化、長期護理需要愈來愈大,我們看不到政府在這些長遠規劃上願意作出任何準備。政府願意投資在創科,其中有200億是為「擦鞋」,發展河套區,另有一連串基金項目,但很可惜,我們看不到有任何關於院舍有任何長期規劃,或者撥出額外資源,令院舍的硬件、軟件、藥物等得到改善。

以癌症及罕有病藥物為例,我們已爭取多年,今年工黨建議成立200億元藥物基金,但政府沒反應,最終只預留5億元予關愛基金,這只是杯水車薪,只解決眼前短暫的問題。

至於在院舍發展中,今年安老院舍只增加593個宿位,當中370個是私營院舍買位;但安老院舍輪候人數已接近4萬人;一年增撥少於600個宿位,我們可預期輪候隊伍愈來愈長,「等到死」的輪候人士亦只會愈來愈多。整個社福的規劃,尤其是長期護理規劃,是非常不足。

另一方面,政府有回應短期措施或相對小型的項目,例如我們提出要提高殘疾人士就業免稅額,今年政府的確新增了一項殘疾人士就業免稅額項目;例如亦有在特殊學校增加護士職位,在復康機構和學校增加言語治療服務等。但這些項目動用的撥款相對較少。

最後,我想強調,這400多億元的一次性紓困措施,起不了作用。退薪俸稅由2萬元變3萬元上限,取得盡3萬元的人,年薪過百萬,我們是否需要再向這些本身有錢的人、年薪過百萬的人,讓他們生活過得更好,但與此同時貧富懸殊卻不能解決?香港有很多需要長期護理的市民、等待藥物救命的病人,仍然無法在今次財政預算案下,情況得到紓緩。如果把這400多億元放在這些範疇,例如醫療,則可以增加六成醫生、護士或其他醫療資源。

我認為這些一次性還富於富的紓困措施,絕對可以放在經常性開支之中,讓市民的生活得到保障。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公屋聯會 財政預算案回應]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財政預算案- 林鄭誇口「零輪候」 陳茂波無找數

去年林鄭發首份財政預算案,更提出「新哲學」、「新思維」,安老服務更誇口「零輪候」,面對過千億的盈餘我們正等待政府回應短期、長遠的政策。長期護理服務嚴重供不應求相信是社區大呼聲,超過六千名長者輪候院舍期間過身、一般家居照顧(如送飯、家居清潔、陪診等)輪候數字從未回落,政府對此情況更是了解。去年更有多宗照顧者/長期病患因承受巨大壓力發生不幸事件或失救。不少人相信財政預算是回應服務供應不足及政策規劃的數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長期護理大課程到底交了多少功課?

財政預算提出改善安老服務將撥出非經常開支約二十二億二千九百萬元。在二十二億當中就當中佔十億是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當中本年兩個關愛基金計劃預計開支約佔5億港元,其餘則放在其他券化服務。近幾年來,政府對增加恆常津助服務態度非常保守,一直也不願意就實際需求增加有關津助院舍宿位、日間中心、家居照顧服務等名額,每年只是象徵式增加幾十至一百名額,有些服務更停滯,對於超過三萬長者的輪候實在杯水車薪。反之,政府投放500億於創新科技,安老服務卻以市場化去解決照顧問題,實在失衡。

財政預算二十二億二千九百萬元包括增加的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畫,2018-19年度在第二階段試驗計劃中額外再增加1 000張服務券至總數6 000張。現時在中央輪候冊中社區照顧服務輪候總人數為9,448人,從社署數據所視,現在約3500長者持有照顧券,社區部份長者有券在手,並未有找到合適,而過去3000退出照顧券計劃長者當中500未能找到合適服務而離開計,因此沒法落實「零輪候」而政府亦未有預算重整各區服務需要;此舉只是當初推行照顧券的路線圖,將照顧服務推向市場的高峰。然而,照顧券不少長者有參與計劃後但並沒有使用服務券,在實際操作上,關顧聯收到不少負面回應。長者面對不斷被服務提供機構拒絕服務、因人手不足及沒有專職同工而白坐中心或者不齊全的設備。亦有機構外購服務時因行政的簡易而阻礙使用者得到個別化服務如膳食等等的個案,這一切尤其對沒有能力額外付款讓服務「升級」的基層使用者來說特別明顯。因此,在照顧券下他們只能獲得最基本的服務,就如想多做些復康運動也是奢侈的。\看似長者眼前即時需要得到滿足,但又反問增加津助服務何解不是整體改善輪候、穩定有保證的照顧服務及長遠規劃問題?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