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環保 » 塘虱風暴.續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塘虱風暴.續
來港再戰錦田河塘虱肉 平坂寬:「仍又腥又臭」
  • 一個日本人,卻有一個香港夢。日本釣魚郎平坂寬吃過巨型塘虱後,深感錦田河的污染,揚言想將它改變成可讓小孩每天去玩耍、並能讓更多生物居住的一條河。他口中的錦田河,其中一個監測站被評為「惡劣」或「極劣」逾10年,但香港人卻漠不關心,也沒有多少人知道河中有巨魚。
  • 攝影:潘思穎、吳鍾坤


  • 今年10月平坂寬再度來港,在東磯會會長陳嘉俊帶路下再次釣得巨型塘虱,並一同試食。

    平坂寬說 :「作為一個日本人,應該留面子予香港人……興建一堆高樓,發展更多是一件好事,但也請給香港一個漂亮的自然環境。」

    去年11月,日本生物網站總編輯平坂寬,在錦田河釣得一條逾1米長的巨型塘虱,並且全條食用,他將釣魚、烹調的過程巨細無遺地描述,在網上瘋傳。當時他形容錦田河水質的「恐怖程度超乎想像」,塘虱的味道更猶如「廢油、天然洗潔精甚至化學品」,吃完一度肚痛。然而,9個月後,他為拍攝日本電視娛樂節目,再次來港挑戰「塘虱肉」。


    《香港01》記者曾於4月到錦田河試釣塘虱。(資料圖片)

    港人對身邊環境漠不關心

    《香港01》10月中在香港訪問平坂寬,他苦笑指「塘虱肉」仍是又腥又臭,笑稱是「美食天堂中最差的一道菜」。回想第一次釣巨型塘虱時,他見到旁觀的人非常驚訝,好像在說「竟然有這樣的魚!」

    他說:「每日都有這麼多人經過錦田河,但竟然無人知道河中有巨型塘虱,即是說,從來無人留意過,對那條河無興趣,對身邊的環境漠不關心。」

    平坂寬說,來香港也勾起不少童年的回憶。1950至1960年代的日本工業興盛,河流嚴重污染,最終引發大規模的皮膚病和水銀中毒,逼令政府正視處理,至平坂寬小時候,1990年代才見改善。



    他擔憂道:「人類不及塘虱強壯,始終會病,如果香港人不理會河水的潔淨,會否重蹈日本的覆轍?」他讚香港人勤快,相信只要正視問題,便能快速改善污染:「所以希望香港能改變,即使河很骯髒,也應留意河中有什麼、沒有什麼生物。慢慢地,改變成可讓小孩子每天去玩耍,和能讓更多生物居住的一條河。」
    信港人可改善污染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全港9條河水質轉差 日本釣魚郎籲港人保衛河溪
  • 是誰令青山也變、河溪變作濁流滔天?環保署公布去年河溪水質報告,發現共有16個監測站的水質指數評級下降,涉及9條河流,包括梧桐河、啟德河等,而日本人平坂寬釣獲巨形塘虱的錦田河,再多一個水質監測站由「普通」降至「惡劣」評級。環保署指水質轉差或因為去年降雨量減少,令污染物未有效稀釋,污水源頭主要來自未有鋪設污水管的鄉村、小型工業及禽畜農場。
  • 再次訪港的平坂寬對香港的混濁河溪感到惋惜,又希望政府不要以降雨量低為藉口:「如果有一隻好污糟的碟,而我們無水清洗,不如我們避免用太多醬料,不要將碟弄髒?」他呼籲港府和所有港人也要保衛河溪。

錦田河是繼元朗河之後,污染嚴重排行全港第二的河流,2015年兩個水質監測站都錄得「惡劣」評級,記者沿河視察不難發現死魚、不明污物,更發出陣陣臭味。(潘思穎、吳鍾坤攝)



早前網上瘋傳日本人平坂寬去年底在香港釣到的巨型塘虱,他曾接受《香港01》訪問,指香港河流的恐怖程度超乎想像,釣到的塘虱味道像廢油或洗潔精,甚至化學品,呼籲香港人反思河水污染。熱議過後,香港卻繼續濁流滔天。

環保署10月公布《2015年河溪水質報告》,披露全港30條主要河溪,共82個水質監測站的抽水檢驗結果,當中超過一半、有46個監測站的污染物濃度上升,其中16個評級下降,分佈在9條河流。例如錦田河(KT1)水質由「普通」降為「惡劣」,梧桐河、啟德河、屯門河由「良好」降為「普通」。82個監測站,只有1個評級上升。



上月仍見少量死魚

本人平坂寬釣獲「最臭最難吃」塘虱的錦田河,本身已有一個監測站KT2的水質,被評為「惡劣」,但水質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最新的水質報告將另一個監測站KT1也由「普通」變「惡劣」。

然而,其實過去十年,錦田河其中一個監測站KT2,不是「惡劣」就是「極劣」,另外一個KT1則被評為「惡劣」或「普通」。兩個監測站的大腸桿菌水平,錄得每100毫升78,000至300,000菌落數,較2014年大幅上升高達1.5倍,整條河流的水質達標率,僅有50%,比2014年的53%差。


河床積聚污水,佈滿污染物及垃圾。(潘思穎攝)

《香港01》記者10月中到錦田河視察最新情況,發現上游河床一帶布滿五顏六色的油污及不明污染物,另有少量死魚,傳出陣陣腥臭,但未見污染物排放,河水不算混濁。

降雨量減削自淨能力

水質報告指,除了錦田河外,另外4個「惡劣」的河溪監測站,分佈在元朗河和屯門河,均位於新界西北。環保署說,相信河溪污染源來自附近禽畜農場,以及未鋪污水管道的鄉村和小型工業,而全港多條河溪去年水質轉差,相信和降雨量有關。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16水質評級下降及1個升級的監測站:

河溪

監測站

2014年評級

2015年評級

上白泥溪

DB5

極佳

良好

曾角溪

DB8

啟德河

KN2,KN5,KN7

梅窩

MW5

雙魚河

RB1

屯門河

TN3, TN4

火炭明渠

TR17L

大圍明渠

TR19C

小瀝源明渠

TR23A

梧桐河

IN1

良好

普通

啟德河

KN1

屯門河

TN2

錦田河

KT1

普通

惡劣

洞梓溪

TR6

良好

極佳


  • 水質指數:環保署以溶解氧、五天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水平為基礎的綜合水質指數,評估河溪的污染水平和水體生態狀況。(指數愈高評級愈差)
  • 河溪水質可評為「極佳」、「良好」、「普通」、「惡劣」及「極劣」五個等級。

環保署發言人解釋,本港大部分河溪上游的河水被引至水塘作飲用水,令下游的流量非常少,因此河溪水質較易受天氣影響,而本港2015年總降雨量較2014年減少近三成,令河溪流量進一步減少,減弱河溪對污染物的稀釋力及自淨能力,因此2015年河溪水質比2014年輕微下降。



何建宗指,禽畜農場位置零散數量少,相反棕地上劏車場、貨櫃場污染物愈來愈多,影響較大。(資料圖片)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何建宗:棕土是河溪污染源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指,去年厄爾尼諾現象帶來極端天氣,是導致本港整體降雨量減少原因之一。至於污染物來源,他認為數量少、地點零散的禽畜農場是次要,更大的污染源可能是新界西北大量棕土發展:「從來錦田河、元朗河上游都有很多欠規劃的貨櫃場、停車場、廢料回收場等,不少油污、廢水透過雨水沖入河,而雨水減少未能把污水沖出大海,河流就會污糟了。」

他指,在降雨量低的情況下,河水流量少,河口潮間帶有海水「倒灌」,導致下游污染物積聚,變相影響南生圍、米埔等高生態價值的地點。他建議政府加強管理棕地,使新界西北土地回復規劃,減少污染。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保育經助梁嘉善指,近年未察覺米埔自然保護區一帶水質有轉差情況,但仍擔心上游的污染物有可能於下游積聚,影響保育區生境。



啟德河有擴闊工作進行,有不少建築材料及大石等放於河道中。(潘思穎攝)

另外為人關注的啟德河,去年亦錄得4個監測站水質指數評級下降,大腸桿菌水平稍高。不過,當區的黃大仙區議員雷啟蓮說情況已有改善:「從前真係一條臭渠,市民行過都要掩鼻,又有很多死魚,現時情況已大大改善,下游更會見到白鷺在覓食!」水質報告就指,啟德河下游有一條污水渠損壞,和中游有旱季截流設備間歇性阻塞,是引致水質差的原因;同時啟德河近新蒲崗位置,正進行改善工程,下游則屬啟德發展園區,均有工程進行中,故令去年水質受影響。


環保署:去年僅7%監測站水質「惡劣」

環保署又強調,雖然去年全港有不少監測站水質轉差,但這些改變仍屬於正常的自然波動範圍內,去年香港河溪的總達標率為89%,與2014年的90%相若;只有7%的監測站水質被評為「惡劣」,而沒有站被評為最差的「極劣」;82%的監測站位水質被評為「極佳」或「良好」等級,多數位於大嶼山及新界東。

不過,遠道來港釣魚的平坂寬認為,香港的污染情況不容忽視,希望港府盡責保持河溪清潔:「香港人對身邊的環境漠不關心,不尊重大自然,希望香港人給香港一個漂亮的大自然。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天神邨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快聽
慢…講
慢……動怒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